[实用新型]谷类燃烧锅炉系统中的锅炉辅机控制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020271660.0 | 申请日: | 2010-07-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1811196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4-27 |
发明(设计)人: | 高晓明;詹金春 | 申请(专利权)人: | 福建省建宁县联丰造纸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2B35/18 | 分类号: | F22B35/18 |
代理公司: | 厦门市诚得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35209 | 代理人: | 方惠春 |
地址: | 365000 福建***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谷类 燃烧 锅炉 系统 中的 控制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机控制装置,尤其涉及应用于谷类燃烧锅炉系统中的锅炉辅机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在造纸工业中,对能源的消耗需求较大。一般的造纸工业是利用煤炭产生蒸汽或者发电作为能源供给,由于煤炭属于不可再生资源,其燃烧尾气也相对对环境污染较大。因此在需要提供一种利用燃烧谷壳、烟杆、竹削、枝桠材等废弃物的谷类燃烧锅炉系统替代原来的煤炭能源供给,不仅可以节约能源、变废为宝,还能减少环境污染,并且这些谷类燃烧物还可以作为肥料和其他用途,能够产生附加经济价值和充分利用资源。
在谷类燃烧锅炉系统中,需要对多个锅炉辅机进行控制以节约能源消耗,增加谷类燃烧锅炉系统的整体功率因数。
实用新型内容
因此,本实用新型就是基于上述问题,提出一种改进的谷类燃烧锅炉系统中的锅炉辅机控制装置,可以将谷类燃烧锅炉系统维持在最佳状态,大大提高了整体功率输出。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本实用新型的谷类燃烧锅炉系统中的锅炉辅机控制装置是:远程控制操作台的供电通道和控制信号通道分别连接于第一工频控制装置和第一变频控制装 置、第二工频控制装置和第二变频控制装置、第三工频控制装置和第三变频控制装置,所述的第一工频控制装置和第一变频控制装置均电性连接于鼓风机,所述的第二工频控制装置和第二变频控制装置均电性连接于引风机,所述的第三工频控制装置和第三变频控制装置均电性连接于给水泵。
进一步的,所述的供电通道是380V三相电的供电通道。
进一步的,所述的控制信号通道是CAN工业总线的控制信号通道。
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上技术方案,提出一种改进的谷类燃烧锅炉系统中的锅炉辅机控制装置,一方面可以节约锅炉系统能耗,一方面可以节约风机的耗电,节能效果明显,将谷类燃烧锅炉系统维持在最佳状态,大大提高了整体功率输出。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锅炉的主要辅机是鼓风机和引风机,其运行参数与锅炉的热效率和耗能直接相关,用适当的调速技术,按照锅炉的负荷需要调节鼓风机和引风机,维持锅炉运行在最佳状况,一方面可以节约锅炉系统能耗,一方面可以节约风机的耗电。
参阅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谷类燃烧锅炉系统中的锅炉辅机控制装置是:远程控制操作台1的供电通道101和控制信号通道102分别连接于第一工频控制装置211和第一变频控制装置212、第二工频控制装置221和第二变频控制装置222、第三工频控制装置231和第三变频控制装置232,所述的第一工频控制 装置211和第一变频控制装置212均电性连接于鼓风机31,所述的第二工频控制装置221和第二变频控制装置222均电性连接于引风机32,所述的第三工频控制装置231和第三变频控制装置232均电性连接于给水泵33。所述的供电通道101是380V交流电的供电通道。所述的控制信号通道102是CAN工业总线的控制信号通道。本实用新型中所有的风机和水泵采用一对一(即一台变频控制装置配一台电机)的配置方式,保留原工频控制装置与变频控制装置互为备用,调节方式均采用开环调节。
交流电机的转速与接受频率成正比,通过改变电机的供电频率可以达到调整电机转速的目的。根据流体传输设备(水泵、风机)的工作原理可知:水泵、风机的流量(风量)与其转速成正比;水泵、风机的压力(扬程)与其转速的平方成正比,而水泵、风机的轴功率等于流量与压力的乘积,故水泵、风机的轴功率与其转速的三次方成正比(即与电源频率的三次方成正比)。
尽管结合优选实施方案具体展示和介绍了本实用新型,但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明白,在不脱离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可以对本实用新型做出各种变化,均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建省建宁县联丰造纸有限公司,未经福建省建宁县联丰造纸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27166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