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强化脱氮生物接触氧化池无效
申请号: | 201020270984.2 | 申请日: | 2010-07-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1737763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2-09 |
发明(设计)人: | 景强;方绪亮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申兰环保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3/02 | 分类号: | C02F3/02 |
代理公司: | 上海交达专利事务所 31201 | 代理人: | 王锡麟;王桂忠 |
地址: | 201100 上海市闵行区莘***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强化 生物 接触 氧化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的是一种水体净化处理技术领域的装置,具体是一种强化脱氮生物接触氧化池。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工农业及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化建设加快,城市人口膨胀,引起了城市工业与生活用水量大增,同时,相应的污染物排放量也大量增加,导致了饮用水水源普遍受到污染,饮用水质恶化,故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等必须要经过处理达到一定标准后才可排放,在污水处理中引入生化处理方法,是目前较为经济,有效,可行的污水处理方法。
生化处理方法有很多种,主要包括普通活性污泥法,生物接触氧化法,SBR法等,因为生物接触氧化法具有占地面积小,出水水质好,投资省,运行费用低,运营灵活方便,流程简单,易于管理,抗冲击性能好等特点,故越来越多的运用到生活污水的处理当中来。
生物接触氧化法biological contact oxidation process是从生物膜法派生出来的一种废水生物处理法,即在生物接触氧化池内装填一定数量的填料,利用栖附在填料上的生物膜和充分供应的氧气,通过生物氧化作用,将废水中的有机物氧化分解,达到净化目的。生物接触氧化法是以附着在载体俗称填料上的生物膜为主,净化有机废水的一种高效水处理工艺。具有活性污泥法特点的生物膜法,兼有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膜法的优点。在可生化条件下,不论应用于工业废水还是养殖污水、生活污水的处理,都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生物接触氧化法的特点:
1、由于填料比表面积大,池内充氧条件良好,池内单位容积的生物固体量较高,因此,生物接触氧化池具有较高的容积负荷;
2、由于生物接触氧化池内生物固体量多,水流完全混合,故对水质水量的骤变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3、剩余污泥量少,不存在污泥膨胀问题,运行管理简便。
4.净化效率高;处理所需时间短;对进水有机负荷的变动适应性较强;不必进行污泥回流,同时没有污泥膨胀问题。
生物接触氧化法具有生物膜法的基本特点,但又与一般生物膜法不尽相同。一是供微生物栖附的填料全部浸在废水中,所以生物接触氧化池又称淹没式滤池。二是采用机械设备向废水中充氧,而不同于一般生物滤池靠自然通风供氧,相当于在曝气池中添加供微生物栖附的填料,也可称为曝气循环型滤池或接触曝气池。三是池内废水中还存在约2~5%的悬浮状态活性污泥,对废水也起净化作用。因此生物接触氧化法是一种具有活性污泥法特点的生物膜法,兼有生物膜法和活性污泥法的优点。
目前生物接触氧化系统可以使废水中的有机物得到很好的分解,清除COD的效果明显,但由于传统生物接触氧化系统内都有曝气系统,虽然在填料中形成的生物膜内部存在一定的厌氧环境,可以进行反硝化过程,但由于整个体系因为曝气的作用,所以总体上属于好氧环境,在这种环境中好氧微生物占主导地位,有较好的分解有机物,即降低COD的功效,但此好氧环境下反硝化菌的的作用较小,导致在此条件下生物接触氧化池的脱氮效果不理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不足,提供一种强化脱氮生物接触氧化池,通过一定的空间组合和排列设置,可使水流沿着设定的布流路线依次经过过滤膜和组合填料而充分混合作用,利用污水中已有的营养物质或者额外添加的碳源物质进行生长并代谢分解有机污染物的同时进行反硝化脱氮。本装置可将初级生物接触氧化池处理和硝化后的污水中的硝态氮反消化后形成氮气除去,从而在生物接触氧化的同时强化了整个体系对污水的脱氮效果。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本实用新型包括:进水管、出水管、池体和过滤机构,其中:进水管和出水管分别设置于池体的两端,若干组过滤机构依次交错设置于池体内。
所述的过滤机构包括:填料网架、填料、支架和过滤膜,其中:过滤膜固定设置于支架内,支架固定设置于填料网架的一侧,填料固定设置于填料网架内。
所述的正反交错是指:相邻的两个过滤机构分别交错设置与池体的底部和顶部。
本装置工作流程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申兰环保有限公司,未经上海申兰环保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27098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