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可集中虫只的捕虫器无效
| 申请号: | 201020270671.7 | 申请日: | 2010-07-26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813738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5-04 |
| 发明(设计)人: | 胡广义;沈雪凤 | 申请(专利权)人: | 胡广义;沈雪凤 |
| 主分类号: | A01M1/02 | 分类号: | A01M1/02;A01M1/10 |
| 代理公司: | 北京戈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14 | 代理人: | 程伟 |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集中 捕虫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捕虫器,特别是涉及一种具有用以集中虫只的驱赶装置的捕虫器。
背景技术
目前市面上有许多用以捕捉或消灭蚊蝇、蟑螂、蚂蚁等昆虫的产品,例如电蚊灯、电蚊拍及具有毒性的蟑螂药、蚂蚁药、杀虫剂。电蚊灯是利用蚊虫的趋旋光性吸引蚊虫接近,并搭配高压电网使蚊虫接近时遭电击死亡,电蚊拍则是将电网布设于拍子上,供使用者主动挥动电击蚊虫,然而此类使用电击消除蚊虫的产品却存在因儿童误触而发生意外的安全顾虑。而蟑螂蚂蚁药或杀虫剂是利用药剂的毒性毒杀蚊虫,但此类药品可能被儿童误食而造成伤害,并且在喷洒时不慎吸入体内也会危害人体的健康。
相关业者为解决上述的困扰,已发明出一种使用较为安全的捕虫器,如中国台湾新型专利第M302887号「自动捕苍蝇机」。该自动捕苍蝇机通过诱蝇器将苍蝇先诱导至捕蝇机内部,然后再利用苍蝇的趋旋光性及通过漏斗式引道将苍蝇引导至抽取式捕蝇箱。然而该捕苍蝇机的结构无法有效集中苍蝇,使苍蝇于捕蝇机内部四处乱窜或是苍蝇的尸体四处分布而造成清洁与卫生上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提供一种既安全又便于清洁的捕虫器,该捕虫器能够有效捕捉并集中多种不同种类虫只。本实用新型可集中虫只的捕虫器,包含:一壳体装置、一驱赶装置及一驱动装置。该壳体装置包括一中空壳体。该中空壳体界定出一内部空间并且形成有至少一用以供虫只进入的入口。该驱赶装置可转动地设于该中空壳体内。该驱赶装置包括一轴杆及至少一设于该轴杆上的螺旋结构。该螺旋结构于该内部空间中界定出至少一与该入口连通的螺旋状通道,且该螺旋结构的一螺旋方向朝向离开该入口的方向。该驱动装置与该驱赶装置连接而用以驱动该轴杆连同该螺旋结构绕该轴杆自身的中心轴线旋转。
该中空壳体还形成有一出口,该驱赶装置一端朝向该出口,该螺旋状通道连通该出口与该入口,该壳体装置还包括一集虫容器,该集虫容器可分离地设置于该中空壳体并通过该出口与该内部空间相连通。
该螺旋结构包括多根围绕该轴杆设置并且呈螺旋状排列的刷毛。
该螺旋结构为一呈螺旋状围绕该轴杆设置的板片。
该壳体装置还包括至少一设于该中空壳体位于该出口处的单向开闭件,该单向开闭件限制进入该内部空间内的虫只单向由该内部空间经该出口进入该集虫容器。
该集虫容器包括一界定出一容置空间的罐体以及一可活动地设于该罐体的隔板,该隔板可供操作活动以阻隔该容置空间与该内部空间的连通。
该单向开闭件上端固定设于该出口上缘并自然垂挂于该出口外侧,该单向开闭件下端超出于该出口下缘。
该罐体局部为网状结构,使该罐体的容置空间与外界能保持气流流通的状态。
该中空壳体内邻近该入口处设有数个第一挠性组件,所述第一挠性组件自该入口向该内部空间延伸。
该壳体装置还包括一连接在该中空壳体外壁面邻近入口处的外导引板,该外导引板与中空壳体的外壁面界定出一连通外部空间与该入口的入口通道,该入口通道呈圆弧状且自外部朝该入口逐渐缩减,该外导引板内侧板面设有数个第二挠性组件,所述第二挠性组件末端朝向该入口。
该壳体装置还包括一可分离地设置于该中空壳体的盒体,该盒体界定出一用以盛装虫只诱剂的容置槽,该中空壳体形成有至少一连通该中空壳体的内部空间及该容置槽且虫只无法通过的穿孔。
该可集中虫只的捕虫器还包含一设于该中空壳体内的引诱组件,用以引诱一待捕捉的虫只进入该中空壳体。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驱动装置转动驱赶装置的轴杆,并带动轴杆上的螺旋结构以驱赶进入捕虫器的虫只,将虫只集中于一处以方便处理。此外,通过引诱组件所发出的光线或热,或容置槽内的诱剂所散发出的气味,该捕虫器可吸引多种虫只以增加引诱虫只进入捕虫器的机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可集中虫只的捕虫器的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图2是该可集中虫只的捕虫器的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剖视图,说明一虫只被引诱进入一中空壳体内被一驱赶装置驱赶至该中空壳体的一端;
图3是一集虫容器的立体图,说明该可集中虫只的捕虫器的第二较佳实施例于一壳体装置的出口可分离地设置该可收集被驱赶的虫只的集虫容器;
图4是该可集中虫只的捕虫器的第二较佳实施例的剖视图,说明被驱赶的虫只在该集虫容器中被收集;
图5是该壳体装置的一立体图,说明该可集中虫只的捕虫器的第三较佳实施例中该壳体装置于一出口设置至少一单向开闭件;
图6是该可集中虫只的捕虫器的第三较佳实施例的一局部剖视图,说明该单向开闭件可供虫只单向进入该集虫容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胡广义;沈雪凤,未经胡广义;沈雪凤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27067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