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净化微污染水体的伞状生态基无效
申请号: | 201020269480.9 | 申请日: | 2010-07-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1785248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4-06 |
发明(设计)人: | 邓景山 | 申请(专利权)人: | 邓景山 |
主分类号: | C02F3/34 | 分类号: | C02F3/34 |
代理公司: | 石家庄新世纪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13100 | 代理人: | 齐兰君 |
地址: | 050000 河北省石***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净化 污染 水体 生态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净化微污染水体的伞状生态基。
背景技术
保护环境是促进和保障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任务,其中防治水污染,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是保护环境的主要内容之一。目前对于防治水污染的主要措施是在大中城市建设污水处理厂,对工厂企业和生活污水进行无害化处理。但是由于污水处理设备的建设周期长、投资大,难以满足不断增长的需要,如何提高目前设备的利用率就成为最现实的问题。而对于小城镇和广大农村由于小企业污水和生活污水呈面源或分散点源分布,难以大规模收集,无法集中处理而直接排入周边水系,造成江河湖泊的污染。因此如何对小城镇和广大农村的污水进行有效处理更加成为必须解决的问题。
目前生态基作为一种新的环保手段进入了人们的视野。生态基是一种新型的人工水质修复和维护的方法。它是一种经过处理的适合微生物生长的“床”,也就是一种新型生物载体(填料)。生态基一旦放置于水中,立即会吸附水中各种水生生物到其表面,随着时间的推移生态基表面会附着生长微生物和藻类,这些微生物和藻类对于富营养化水体起到生物过滤和生物转换的关键作用。附着在生态基上的微生物相非常丰富,主要由细菌、真菌、藻类、原生动物和后生动物等构成复杂的生态系统。微生物体系通过自身的新陈代谢分解水中的有机物,生态基上生长的微生物可吸附水体中的富营养成分,如氮、磷、硫、碳等物质,并将这些富营养成分富集,通过不同的微生物作用,转化成为富含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类胡萝卜素等的物质,这些物质成为水生动物的食物。从而夺取了蓝绿藻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抑制了蓝绿藻的滋生,水质逐渐得到改善。
生态基在一些污水处理设备中已经得到了应用,但是效果还有待于提高,特别是在各种水环境中都可以广泛使用的生态基更需要技术人员进行开发,为污水处理提供更有效的装备。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成本低、适用范围广、可高效吸附微生物的净化微污染水体的伞状生态基。
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包括悬浮环以及设置在悬浮环下端的呈圆周排列的吸附条。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吸附条为呈间隔设置的长吸附条和短吸附条。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长吸附条的下端固定于承重块上。
本实用新型的积极效果如下:
本实用新型下端设置有承载重物,可有效防止本实用新型在使用过程中随水流产生位移,上端设置有悬浮环,可克服本实用新型吸附条自重,令本实用新型悬浮在水中,使吸附条与水溶微生物充分接触吸附。
本实用新型吸附微生物的效果如下:
1.伞状生态基水草型的设计能够营造平缓的水利环境,加速悬浮物沉淀;悬浮物在生态基的碰撞促使其充分沉降;生态基表面的微生物絮凝作用,使悬浮物被吸附最终随生物膜脱落降至水底。
2.伞状生态基两面式结构及表面吸附环构成的A/0环境及微孔结构,为脱氮除磷菌及藻类生长创造适宜条件。最终通过藻类的代谢合成和各种菌类矿化作用去除。
3.伞状生态基的超强表面积吸附性将更多的营养物转移到生态基表面,从而使浮游藻类在生存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导致其不能正常生长、繁殖甚至消亡。
4.伞状生态基技术在环保领域具有极广泛的适用范围,从数十立方米景观小水池到上亿立方米的巨型湖泊,从微污染水体治理到高浓度废水处理,均有成功的应用范例。即使对腐蚀性很强、可生化性极差的垃圾渗滤液,也有非常突出的处理效果,甚至能在水温低于50℃,水体表面结冰的极端状态下运行。此外,伞状生态基技术也广泛应用于水产、水族养殖领域,体现出超强的适应性。
5.伞状生态基技术对于各种水污染治理技术有着很好的兼容性。在水体治理领域,可与水体循环、增氧曝气、人工湿地、生物浮床等技术实现兼容,并从中发挥重要作用。在污水处理领域,伞状生态基系统设置在原有污水处理厂后端以实现水质、水量升级或深度处理,在用地不足的情况下,可对原有污水处理工艺进行改造,建成与活性污泥法兼容的“泥一膜”处理系统;针对难生化降解的废水,可将伞状生态基系统设置在传统物化处理之后,进行高效生化处理
6.当污水水质与水量变化时,伞状生态基系统可通过调控生物量、设备和碳源,实现快速、灵活的调整。在水体治理领域,随着治理阶段的进行,污染物浓度下降,则可将伞状生态基移动到浓度较高的区域进行治理,并适当减少循环量。相反,若遭遇天气异常或污染突发事件,则可增加伞状生态基用量和循环量。而在污水处理领域,当进水量增大、浓度升高时,可增加伞状生态基用量、调整曝气量,当进水可生化性变差,则可在治理后段适当投加碳源。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邓景山,未经邓景山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269480.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