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电路板固定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020266975.6 | 申请日: | 2010-07-16 |
公开(公告)号: | CN201830591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5-11 |
发明(设计)人: | 屈海涛;张升;温家良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H05K7/12 | 分类号: | H05K7/12 |
代理公司: | 北京安博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71 | 代理人: | 徐国文 |
地址: | 100192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路板 固定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力电子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应用于换流阀的晶闸管触发与监测单元电路板的固定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换流阀的控制、保护单元,晶闸管触发与监测单元电路板(简称:TTM电路板)在换流阀模块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TTM电路板的正常稳定整座对换流阀有着重大的意义。TTM电路板的工作环境比较恶劣,长期工作用于高电压、高温、振动的环境中。现有的晶闸管触发与监测单元电路板固定装置用料厚重、体积庞大,重量重,安装起来不方便。现有的固定装置通常将所有电路板固定在一起,因此电路板固定不牢靠,且由于现有的固定装置全部采用不透明的环氧材料作为原材料,所以运行中无法观测电路板的工作状态。本专利中不但为TTM电路板提供了稳固的固定方式、同时考虑了TTM电路板提供防尘、抗振、散热要求。本专利是一种新型的用于固定电路板的结构,我们称之为TTM组件,其具有重量轻,固定稳固,隔尘的优点。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对电路板的固定更稳固、可满足电路板抗震要求的固定装置。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电路板固定装置,其包括一外框架,所述外框架固设于支撑板上,所述支撑板底部设有支撑梁,所述支撑梁的端部设有固定角件,所述外框架中设有U型夹且所述U型夹均布于支撑板上,所述U型夹的内侧中线上开设有用于插接门极电路板的沟槽。
其中,所述外框架由盖板、背板和两个侧板组成,所述U型夹置于两个侧板之间,所述两个侧板与支撑板通过连接角件相连接。
其中,在所述支撑板上均布有散热孔,所述散热孔置于各U型夹之间。
其中,所述U型夹的两臂底部设有安装孔,所述支撑板和支撑梁上设有与安装孔同轴设置的通孔。
其中,所述固定角件由铝合金材料制成。
其中,所述盖板采用由亚克力材料压塑而成的透明盖板。
其中,所述侧板、背板、连接角件、支撑板和支撑梁均由环氧板材加工而成。
其中,所述U型夹由聚丙烯注塑而成。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通过采用U型夹且在其内侧中线开设有沟槽,可使U型夹对门极电路板的三面进行夹紧,防止门极电路板在振动中出现松动,提高了门极电路板在被固定时的稳固性;
2)由于在支撑板上设置散热孔,不但可满足门极电路板的散热要求,还可减轻该固定装置的整体重量;
3)该固定装置在顶部加设有透明盖板,不但可以防尘,还可实时观察电路板并增强整体结构的美观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述固定装置的主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所述固定装置的立体图;
图3是支撑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U型夹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固定角件,2-侧板,3-盖板,4-背板,5-U型夹,6-连接角件,7-支撑板,8-支撑梁,9-沟槽,10-散热孔,11-安装孔,12-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电路板固定装置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如图1、2所述,该电路板固定装置以固定晶闸管触发与监测单元电路板为例,该固定装置包括固定角件1、侧板2、盖板3、背板4、U型夹5、连接角件6、支撑板7和支撑梁8。所述支撑板7的底部设有两根支撑梁8,每根支撑梁的两端各设有一固定角件1,支撑板7上通过连接角件6连接两个侧板2,两侧板的顶部固接一盖板3,两侧板的后侧固接一背板4,本例中在两个侧板之间设有九个用于固定晶闸管触发与监测单元电路板的U型夹5,且这些U型夹均匀分布于支撑板7上。
其中固定角件1由铝合金材料制成;盖板3采用由亚克力材料压塑而成的透明盖板;侧板2、背板4、连接角件6、支撑板7和支撑梁8均由环氧板材加工而成;U型夹5由聚丙烯注塑而成。盖板3的主要作用为遮挡灰尘,其选用透明材料,在设备运行或试验过程中,可透过盖板3观察门极电路板的工作状况,除此之外,透明盖板还增加了整体结构的美观性。
如图3所示,在支撑板7和支撑梁8上均设有用于连接U型夹的通孔12,本例中的支撑板7可安装九个U型夹5,支撑板7上还设有八个散热孔10,每两个U型夹5之间均设置一散热孔10。这些散热孔的设置不但可对电路板进行散热,还可减轻整个固定装置的重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未经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26697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