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行人保护缓冲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020266086.X | 申请日: | 2010-07-21 |
公开(公告)号: | CN201800669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4-20 |
发明(设计)人: | 杨国勇;王会斌;陈君;李宏华;吴成明;丁勇;李书福;杨健;赵福全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R21/34 | 分类号: | B60R21/34;B60R19/02 |
代理公司: | 杭州杭诚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9 | 代理人: | 尉伟敏 |
地址: | 317000 浙江省杭***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行人 保护 缓冲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缓冲结构,特别涉及一种行人保护缓冲结构。
背景技术
当今社会,汽车已经成为人类出行的代步工具,大量的应用,大大提高了人类的工作和生活效率,与此同时,汽车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也急剧增加,每年的伤亡人数远超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在这些伤亡数据中,行人(包括骑车人)的伤害又占到65%。为此,各汽车厂商都在努力提高汽车对行人的保护能力。常见车身前端行人保护零件为泡沫材料制成,首先把行人保护零件固定在前保险杠上,再与保险杠一同安装在白车身上。由于材料密度均匀,在空间尺寸一定时,所能承受的力很难改变。
中国专利局2000年9月6日公开了名称为汽车缓冲保险杠的实用新型专利,其公开号为CN2394814Y。该装置由前、后保险杠和液压缓冲系统组成,保险杠和液压缓冲系统中的油缸、活塞和保护阀固定在一起,当汽车受到碰撞时,活塞将油缸中的油压入保险阀,保险阀将油泄放进油箱,使其所冲击力被分解。该装置虽然能够起到很好的缓冲作用,保护车内乘员安全,但却无法改善车身前端局部受力的问题,不能够有效保护行人安全。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车身前端容易形成局部受力,车身前端缓冲效果不明显的问题,提供了一种结构简单,缓冲效果好,改善汽车前端局部受力的行人保护缓冲结构。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行人保护缓冲结构,包括前保险杠总成、缓冲件和前横梁本体,缓冲件设置在前保险杠总成与前横梁本体之间,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缓冲件为弧状钢板,其横向两侧设有翻边,前横梁本体与缓冲件固定连接,在前保险杠总成和缓冲件之间留有空隙。弧状钢板结构改善受力,且结构简单,加工方便。其两侧设翻边,翻边长短的改变能够调节缓冲效果,且便于连接。空隙能起到很好的缓冲作用,且能够适应缓冲件的结构改变。
作为优选,所述前保险杠总成与缓冲件之间的最小距离大于或等于10cm。控制适当距离,缓冲效果明显。
作为优选,所述的缓冲件上设有安装过孔,缓冲件翻边中部设有矩形齿。安装过孔使零件方便安装,且便于定位。矩形齿可以起到流液的效果,使缓冲件不易积水导致生锈。
作为优选,所述的固定连接为前横梁本体与缓冲件翻边的焊接。焊接操作简单,提高工作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缓冲件为弧状钢板,该结构能够改善受力,且结构简单,加工方便。两侧设翻边,翻边长短的改变能够调节缓冲力。在前保险杠总成和缓冲件之间留有空隙,该空隙不仅能够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而且能够适应缓冲件结构的改变。该结构能够改变汽车前端相应部位的受力情况,便于各部位承载能力的调节控制,有效保护行人安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缓冲件示意图。
图中:1、前保险杠总成,2、缓冲件,3、前横梁本体,4、空隙,5、安装过孔,6、矩形齿,7、翻边。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具体说明。
实施例:
一种行人保护缓冲结构,包括前保险杠总成1、缓冲件2和前横梁本体3,缓冲件2设置在前保险杠总成1与前横梁本体3之间。缓冲件2为弧状钢板,其横向两侧设有翻边7。缓冲件2上设有安装过孔5,在缓冲件2两侧的翻边7中部设有矩形齿6。缓冲件2与前横梁本体3通过翻边7点焊。在前保险杠总成1与缓冲件2之间留有一空隙4。该空隙4将前保险杠总成1与缓冲件2分开,且该空隙两侧的距离大于或等于10cm。
当汽车与行人发生碰撞时,前保险杠总成1发生变形,由于前保险杠总成1与缓冲件2之间具有空隙4,使前保险杠总成1更易变形,进行初步缓冲,减小行人所受冲击力。变形增大后,前保险杠总成1将与缓冲件2接触,又缓冲件2与前横梁本体3进一步实现缓冲。改变前保险杠总成1与缓冲件2之间的距离或改变缓冲件2翻边7的长度,便可改变相应部位的受力情况,进而控制局部受力。该装置能够有效吸收车身与行人碰撞时的冲击力,保护行人安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未经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266086.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