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玻璃装饰球加工设备无效
申请号: | 201020264915.0 | 申请日: | 2010-07-20 |
公开(公告)号: | CN201901637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7-20 |
发明(设计)人: | 王利仁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柳川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3B19/10 | 分类号: | C03B19/10 |
代理公司: | 重庆辉腾律师事务所 50215 | 代理人: | 侯懋琪 |
地址: | 408300***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玻璃 装饰 加工 设备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玻璃成型装置,尤其涉及一种玻璃装饰球加工设备。
背景技术
玻璃球由于其美观大方、耐腐蚀性强且易于清理,被大量用于作为灯饰的装饰配件;由于需要对玻璃球进行钩挂,就需要在玻璃球上进行钻孔;现有的玻璃球加工技术,制造带孔的玻璃球挂件时,需要对产品进行两次处理,即先将玻璃球成型,再由人工钻孔,这样既耗时又耗力,而且在钻孔时容易造成玻璃破损,成品率低下,且钻孔处的玻璃毛刺严重,多成非透明的白色,与整个球体的透明效果相比,色彩差异大,影响美观。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背景技术中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加工设备,其具体结构为:它由凸轮和插/拔成型装置组成,其中,插/拔成型装置又由针、弹簧、活动杠杆、滚轮和带针孔的成型模组成;
活动杠杆中部设置有转动轴,使活动杠杆两端形成杠杆机构;针的一端与活动杠杆的一端转动连接,针的另一端置于成型模的针孔内;滚轮与活动杠杆的另一端转动连接;弹簧一端固定,弹簧另一端与活动杠杆的杆体连接;
在弹簧的作用下,活动杠杆始终对针施加一预紧力,使针插在成型模的针孔内;
插/拔成型装置围绕凸轮的轴心转动,当凸轮外沿与滚轮接触时,凸轮将滚轮顶起,也即将活动杠杆上的滚轮所在端顶起,活动杠杆上的针所在端带动针与针孔脱离。
所述的插/拔成型装置为多个,多个插/拔成型装置以凸轮的轴心为对称中心,按圆周对称分布。
针与活动杠杆之间通过夹片连接,夹片与活动杠杆转动连接,夹片上设置有针眼,针设置在针眼中,通过螺丝调整夹片将针夹紧。
所述的夹片与活动杠杆转动连接包括:在活动杠杆的一端设置有转动轴,在夹片上设置有条型滑槽,转动轴在条型滑槽内滑动。
弹簧与活动杠杆的连接处,设置在活动杠杆杆体上靠近滚轮的一侧。
所述成型模由脱样顶杆、模子和两个针鼻组成;脱样顶杆和模子嵌套连接,且二者之间沿轴向滑动,模子的成型槽底部设置有通孔,脱样顶杆的顶部可从成型槽底部的通孔内伸出;模子外壳圆周方向的正对的两侧,设置有两个贯穿模子外壳的通孔,两个针鼻设置在通孔内,通孔所在处的模子外壳处设置有压片,压片将针鼻卡在模子外壳内;针鼻和压片上均设置有针孔,,针孔径向贯穿模子,针穿插在两个针鼻的针孔内。
所述的脱样顶杆杆体上设置有轴向的导气槽,导气槽将成型槽底部与外界大气连通。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是:将现有的二次加工成型变为一次加工成型,提高了成品率,降低了成本,产品的整体透明效果好,无色差,适于机械化流水线生产。
附图说明
图1、2、3,分别为设备整体装配状态的俯视图、侧视图和立体视图;
图4、5,分别为模子的俯视图和剖面图;
图6、7、8,分别为针鼻的俯视图、侧视图和正视图;
图9,针插入模子时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由于现有技术中的种种弊端,发明人经过潜心研究,提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装置,通过程序控制机械装置对针的插入和拔出,实现了玻璃球和挂孔的一次成型,针插入模子时,滴入熔融状的玻璃料,玻璃球成型后将针拔出,将玻璃球与模子分离,即完成了玻璃球和挂孔的一次成型加工。具体方案如下:
它由凸轮1和插/拔成型装置组成,其中,插/拔成型装置又由针2-1、弹簧2-2、活动杠杆2-3、滚轮2-4和带针孔的成型模3组成;活动杠杆2-3中部设置有转动轴,使活动杠杆2-3两端形成杠杆机构;针2-1的一端与活动杠杆2-3的一端转动连接,针2-1的另一端置于成型模3的针孔内;滚轮2-4与活动杠杆2-3的另一端转动连接;弹簧2-2一端固定,弹簧2-2另一端与活动杠杆2-3的杆体连接;在弹簧2-2的作用下,活动杠杆2-3始终对针2-1施加一预紧力,使针2-1插在成型模3的针孔内;插/拔成型装置围绕凸轮1转动,当凸轮1外沿与滚轮2-4接触时,凸轮1将滚轮2-4顶起,也即将活动杠杆2-3上的滚轮2-4所在端顶起,活动杠杆2-3上的针2-1所在端带动针2-1与针孔脱离。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柳川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重庆柳川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26491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