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汽车纵梁的侧板有效
申请号: | 201020264476.3 | 申请日: | 2010-07-20 |
公开(公告)号: | CN201784686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4-06 |
发明(设计)人: | 管立君;钱国强;刘卫国;吴成明;李书福;杨健;赵福全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21/15 | 分类号: | B62D21/15 |
代理公司: | 台州市方圆专利事务所 33107 | 代理人: | 张智平;蔡正保 |
地址: | 317000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领域,涉及一种汽车的纵梁,特别是一种汽车纵梁的侧板。
背景技术
目前,车辆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交通工具,并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车辆的安全问题也越来越受到设计者和使用者的关注。整车载荷必须由车架承担,车架中左右对称的两个纵梁是支撑车身的重要主体,其是构建机舱和承力的主要部件,承受着车身的纵向力并将纵向力传递给地板等其他部件,故纵梁必须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同时纵梁还需在车身发生碰撞时体现优良的安全性能,即达到具有可靠的诱导变形能力和吸能效果,从而使车身按设计要求发生合理的碰撞变形。纵梁包括前纵梁和后纵梁,当车身的前部发生碰撞时,人们希望前纵梁的前部首先溃缩变形,从而大大吸收了碰撞能,减少对其后部传递的能量;当车身的后部发生碰撞时,人们希望后纵梁的后部首先溃缩变形,从而大大吸收了碰撞能,减少对其前部传递的能量,由此使前纵梁和后纵梁对应机舱位置的部分不易发生形变,从而保障了乘驾人员所需的安全空间。
现有的汽车纵梁均由金属一体制成,为加强纵梁的强度或使纵梁具有理想的诱导变形能力,通常在纵梁的本体上加设加强板,例如,中国专利文献曾公开了一种汽车车身前纵梁结构【中国专利号:ZL200910191263.4;授权公告号:CN101708737A】,有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z”形前纵梁,该前纵梁包括横向的上段、与上段后部相连的下行段以及由下行段尾部向后延伸的连接段,上段的上边缘和前纵梁的“z”形下边缘设有翻边,使前纵梁在前后方向上的横截面呈槽形结构,前纵梁上段的槽内的前、中、后部分别焊接有前部加强板、中部加强板和后部加强板,三块加强板的上边缘均设有翻边与上段的上边缘翻边相贴焊;前部加强板上设有竖直的凸筋且该板的形状与所连接的前纵梁相适配,前部加强板前侧和后侧的前纵梁为缓冲吸能区;在中部加强板和后部加强板上设置有凸筋,两加强板分别与前纵梁合围成型腔,中、后部加强板之间留有间隙,后部加强板的后端靠近前纵梁的后端。
上述的汽车车身前纵梁结构虽然从理论上实现了前软后硬的设计思想,但往往由于分析偏差,造成力的突变,即在某个部位出现强度由软变硬呈跳跃性,造成在碰撞时直接溃缩,来不及将能量分散而直接作用到车身,对车身的损坏程度大,对乘驾人员的安全也产生威胁;同时该前纵梁的结构复杂,增加了成本,消弱了市场竞争力。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通过简易的结构改变而达到可靠、优良的诱导变形能力的汽车纵梁的侧板。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汽车纵梁的侧板,包括呈板状的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本体上具有呈纵向设置的诱导槽。
本汽车纵梁的侧板中的本体安装于前纵梁的前端并与前纵梁形成周向封闭,或者本体安装于后纵梁的后端并与后纵梁形成周向封闭。前纵梁的前端和后纵梁的后端上均具有纵向的诱导槽,本体上的诱导槽与纵梁上的诱导槽呈对峙设置,且本体上的诱导槽与纵梁上的诱导槽朝向相同的方向凹陷。当车身受到撞击时,本体与纵梁上相对应的诱导槽的承载受力发生突变,使其易被压溃而吸收大量的碰撞能。
在上述的汽车纵梁的侧板中,所述的诱导槽的数量为1至4个。诱导槽设置的数量越多,本体的横向强度就越差,本体的横向强度过低易导致整根纵梁的强度不够而无法承载受力,本体的横向强度过高易丧失诱导变形能力而导致撞击损坏车身并威胁人员安全。
在上述的汽车纵梁的侧板中,所述的多个诱导槽朝向同一方向凹陷。多个诱导槽均朝向车身的内侧凹陷,其结构统一紧凑易加工成型。
在上述的汽车纵梁的侧板中,所述的本体采用金属制成。金属易冲压成型,提高了加工效率,且保证了本体所需的强度和刚度。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汽车纵梁的侧板通过合理的设置诱导槽实现了整体纵梁具有优良的诱导变形能力和吸能效果,从而在车身受到前部或后部撞击时,有效的发生溃缩吸能,减少对车身的损害,保障了乘驾人员所需的安全空间;同时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简单、加工方便、降低成本等特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汽车纵梁的侧板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汽车纵梁的侧板的装配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汽车纵梁的侧板的另一角度的装配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中,1、本体;1a、诱导槽;2、纵梁;3、纵梁外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未经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26447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印刷电路板、显示模块及其制造方法
- 下一篇:简易混合调光器电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