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电连接器有效
申请号: | 201020262971.0 | 申请日: | 2010-07-19 |
公开(公告)号: | CN201887195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6-29 |
发明(设计)人: | 朱宇 | 申请(专利权)人: |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R13/02 | 分类号: | H01R13/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5316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连接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现在发展的电连接器一般包括绝缘本体及导电端子等基本构件,在适合连接不同电子产品时会根据所达成的性能及功能增加元件,比如金属遮蔽壳体、抓板件等等。随着产品外形的多样性及小型化,各式各样的电连接器已随之产生。电连接器制造商亦需要设计出各式各样的电连接器,以获得客户的认同。本公司亦在不断研发设计各种新型的电连接器,尤其在低构型电连接器方面。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低构型的电连接器。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及一个导电端子,绝缘本体具有相对的对接面及安装面、位于对接面跟安装面之间的收容空间,绝缘本体设有一个贯穿对接面的通孔,该通孔连通收容空间;导电端子包括接触板及自接触板垂直延伸出安装面的焊接脚,接触板位于收容空间内;接触板为框状结构,其两相对的第一侧边的内边缘相对延伸有呈螺旋状的接触臂,两接触臂的自由末端形成跟上述通孔对齐的接触端。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板状导电端子结构有利于降低电连接器的整体高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立体图,其中电连接器插设有柱状对接部。
图2是图1另一角度的立体图。
图3是图1所示电连接器的另一角度的立体图,其中柱状对接部被拔出。
图4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导电端子的俯视图。
图6是导电端子的立体图,其中配合有柱状对接部。
【具体实施方式】
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100为一种平板状的低构型电连接器,其用以插接一柱状对接部200,该柱状对接部可以为一种对接连接器,该对接连接器的绝缘本体内设有该柱状对接部200。
参图4及图2,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1及一个导电端子2。绝缘本体为纵长板状结构,其设有相对的第一表面101及第二表面102,在两表面之间开设有狭长状的收容空间11,该收容空间贯穿绝缘本体的两相对侧面103(即前后侧面),收容空间11沿着其第一内表面110继续向两相对端面104延伸而开设有固定槽12。导电端子2包括平面状接触板21及自接触部四端垂直弯折的焊接脚22,接触板的四个端角跟焊接脚22间隔一定距离而形成固定部23,导电端子在焊接脚未弯折时自侧面103插入收容空间11,固定部23则干涉固定在固定槽12内而将导电端子2固定。即,绝缘本体的收容空间11两侧设有固定槽12,接触板借助其第一侧边211的两端固定在固定槽12内。参图2,接触板21跟紧贴在收容空间的第一内表面110而跟第二内表面111间隔一定距离,第一、二内表面110、111平行于第一表面101。绝缘本体进一步设有圆柱状的通孔14a、14b,该通孔贯穿绝缘本体的第一、第二表面101、102,而贯通对接空间11。对接部200自通孔14插入收容空间。
参阅图5、6,下面介绍导电端子2的具体结构。接触板21呈框状结构,接触板的两相对的第一侧边210的内边缘则分别相对延伸出两接触臂24a、24b,四个焊接脚22则自接触板另外两相对的第二侧边211的外边缘弯折形成。收容空间在对应接触板的第二侧边的侧面103为开放状,焊接脚自该开口延伸出。两接触臂的起始端241相对较宽,然后稍微变窄并且呈螺旋状的弯折,形成类似日常所见的蚊香状结构,末端则为稍微变宽的接触端242。两接触臂的起始端的方向相反,在圆弧盘旋后,两接触臂彼此耦合。接触臂位于接触板21的平面内,两接触端相对设置,两接触端相对的方向平行于接触板的第一侧边210。两接触端242恰好相对且间隔一定矩形,形成可夹持柱状对接部200的结构。两接触端的相对方向垂直于第二侧边211。接触臂的起始端的宽度较接触臂的其他部分宽。
参图3,两接触端242至少部份跟通孔14对齐,柱状对接部插入后,两接触端夹持柱状对接部,完成电性连接。从图2可看出,柱状对接部的锥形前端201位于接触端下方,其可方便柱状对接部的插入,下通孔14a可容纳锥形前端201。当然,尺寸设计的合适,也可不用设置下通孔14b,焊接脚向下延伸出第二表面102,即该第二表面102为一安装面,而第一表面101则为柱状对接部插入的对接面,收容空间的第一、二内表面平行于对接面,且第一内表面邻近对接面。通孔向安装面延伸而贯穿安装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26297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分体式雾化加湿器的电源连接件
- 下一篇:卡缘连接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