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钢包水口的启闭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020262227.0 | 申请日: | 2010-07-19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783646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4-06 |
| 发明(设计)人: | 白杨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巨力电炉设备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22D41/20 | 分类号: | B22D41/20 |
| 代理公司: | 西安智邦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61211 | 代理人: | 徐秦中 |
| 地址: | 710068 陕西省***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钢包 水口 启闭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冶金领域,特别是一种主要用于精炼及浇铸的钢包水口的启闭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钢包水口的启闭装置主要有滑动水口启闭装置和塞棒装置。滑动水口启闭装置是利用位于水口下方的滑板移动来启闭水口,该启闭装置的缺点是启闭次数很少,钢包盛入钢水后最多只能启闭4-6次。冷装塞棒装置是在钢包盛入钢水前就将塞棒和开启机构固定在钢包上,然后再盛入钢水实施浇注,显然这种启闭装置无法用于需要对钢包内的钢水或液态金属实施精炼的场合,并且还会对工序操作带来许多不利的影响,其操作的效率较低,劳动强度较大。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可实施精炼、且启闭次数多的钢包水口的启闭装置。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问题的技术方案是:所提供的钢包水口的启闭装置具有设在钢包底部的滑动水口启闭装置,本实用新型的特别之处是:还设有一个塞棒装置,该塞棒装置包括固定在钢包侧壁上的升降机构、一个弯折臂和安装在钢包内的塞棒,其中弯折臂的一端与升降机构连接,塞棒装在弯折臂的另一端。
为了便于拆装,弯折臂的一端与升降机构之间通过销轴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是:在盛入钢水前先卸下塞棒,再盛入钢水,将盛有钢水的钢包移到精炼炉精炼,精炼完毕再装上塞棒实施浇注。首次浇注时打开滑动水口启闭装置,提起塞棒,钢液自水口流出,浇注完毕操纵塞棒下降,将水口堵住,再将钢包移到下一位置实施第二次浇注,依此类推。本实用新型的滑动水口启闭装置只是在第一次浇注时打开,以后不再关闭,后续的浇注完全利用塞棒来启闭钢包水口。
本实用新型将滑动水口启闭装置和塞棒装置结合在一起,滑动水口启闭装置主要用在精炼时对水口的封堵,而浇注时钢包水口的启闭则主要由塞棒完成,因而可满足生产中对产品材质及各种产品结构的要求,特别是使得多次浇注变得非常方便,钢包在盛入钢水后可启闭多达30次以上。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简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钢包1的底部设有滑动水口启闭装置2,钢包侧壁设有升降机构3、一个Γ形弯折臂4和安装在钢包内的塞棒5,其中弯折臂4的下端与升降机构3之间通过销轴41连接,弯折臂4的另一端是一个具有U形开口的前臂42,前臂42套装弯折臂横臂43内(以便调整塞棒与销轴41间的距离,保证塞棒对准钢包水口中心),塞棒5上端部装在该U形开口中,并用螺母44固定。升降机构3是一个杠杆机构,其操纵杆31铰接在钢包侧壁上,通过操作杆可带动Γ形弯折臂4升降。
钢包工作前首先要将塞棒预装在钢包内进行调试,为热装塞棒做准备,其过程是:钢包移到吊装装置6旁,把塞棒5放进钢包1内,使塞棒头压在滑动水口砖11上,立直塞棒后对其进行转动、研磨,确保塞棒头和水口砖能够紧密吻合。外部吊装装置6的主横臂61通过销轴62卡住Γ形弯折臂4,转动主横臂61,将弯折臂4移至钢包上方,通过吊装装置6的升降油缸63下降弯折臂,使弯折臂4下端的销轴41插入升降机构3上端连接法兰的孔里,使升降机构41的上法兰面与Γ型弯折臂4下端的下法兰面紧密接触,然后把两个楔铁打入弯折臂下端的销轴孔内,保证升降机构的上法兰与弯折臂的下法兰连接牢固;把塞棒5上端部装入弯折臂前端的U形开口内,并使塞棒处于垂直状态,塞棒头正对水口砖,搬动升降机构的操纵杆31,带动弯折臂4上升一定高度,然后用塞棒上端的两套螺母把塞棒上端固定在弯折臂前臂42的U形开口内;放开升降机构的操纵杆,把吊装装置的主横臂61和弯折臂4分离,至此,热装塞棒冷态调试完毕。
工作时,将弯折臂4与升降机构3分离,连同塞棒一起移出钢包,钢包盛装钢水后移至精炼工位精炼,精炼完毕再将弯折臂4和塞棒5装到钢包上,移至浇注工位,通过滑动水口启闭装置2的操纵杆21打开滑动水口,让引流砂7流下,搬动升降机构3的操纵杆31,提起塞棒5,让钢水流出,实施浇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巨力电炉设备有限公司,未经西安巨力电炉设备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26222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