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汽车吸能块及防撞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020260799.5 | 申请日: | 2010-07-12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824978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5-11 |
| 发明(设计)人: | 钱玮;成薇;周昱;单永飞;於栗;陈松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60R19/18 | 分类号: | B60R19/18;B60R21/34 |
| 代理公司: | 北京邦信阳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11012 | 代理人: | 黄泽雄;崔华 |
| 地址: | 201206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 吸能块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吸能块及防撞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的日益普及,道路交通情况越来越复杂,据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目前每年约有两万行人在交通事故中死亡或身受重伤。
汽车上的保险杠及其吸能块在汽车发生碰撞事故时能起到缓冲作用,保护前后车体和行人,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意外对行人,特别是行人小腿的伤害。
为满足国际技术标准(GTR)行人保护要求,真正保护行人小腿,防止人车碰撞时由于加速度过大而使行人胫骨致残,行人保护用吸能块要求采用压缩量较大的材料制成。但是,为了保护车辆不受损,吸能块需要较硬以吸收更多能量,因此两者之间产生了一定的矛盾。尤其是在两侧车角区域,为了尽量减小对行人可能的伤害区域,车辆前端的两侧尽可能向内收缩,这种做法使得两侧低速碰撞保护吸能空间更为狭小,约束了前舱的空间布置。
而且,目前的汽车前端造型日趋复杂,前保险杠蒙皮及上、下格栅开口区域越来越大,容易造成保险杠的下沉以及由此产生的与周边部件配合不佳的问题。
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集行人保护小腿碰撞缓冲、低速碰撞车辆保护和保险杠蒙皮中央支撑结构功能于一体的吸能块。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吸能块既要保护车辆不受损而需要较硬材料,又要保护行人而采用压缩量较大的材料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汽车吸 能块及防撞装置。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所述吸能块包括中间部件和位于中间部件两侧的端部部件,中间部件分别与两侧的端部部件连接,所述中间部件的密度为10~60kg/m3,所述端部部件的密度为60~200kg/m3。
优选地,所述中间部件和端部部件都由发泡聚丙烯制成。
优选地,所述端部部件和中间部件之间通过卡扣连接。
优选地,所述卡扣包括卡槽和凸台,在端部部件和中间部件其中之一上设置卡槽,另一个上设置凸台,所述卡槽与所述凸台相配合。
优选地,所述端部部件和中间部件之间通过榫槽连接。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防撞装置,所述装置包括吸能块、蒙皮和防撞杆,所述吸能块包括中间部件和位于中间部件两侧的端部部件,中间部件分别与两侧的端部部件连接,所述中间部件的密度为10~60kg/m3,所述端部部件的密度为60~200kg/m3,所述中间部件设置在蒙皮和防撞杆之间,并支撑所述蒙皮。
优选地,所述吸能块通过双面胶、卡扣或推钉中的任何一种部件与汽车的蒙皮连接与蒙皮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吸能块由中间部件和位于中间部件两侧的端部部件两部分组成,中间部件采用较低密度材料,达到满足对行人保护的作用,端部部件采用较高密度的材料以保护车辆不受损坏。本实用新型的吸能块,与蒙皮一同安装到车身上后,吸能块与防撞杆在上下和前后方向接触,通过吸能块支撑蒙皮,防止蒙皮由于重力下榻并填充了蒙皮与防撞杆之间的间隙,提高了系统整体的刚度和模态频率,提高了客户感官质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吸能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拆分图;
图3是图2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汽车吸能块及防撞装置做进一步详细地描述:
图1是本实用新型吸能块的结构示意图,包括中间部件2和位于中间部件两侧的端部部件,中间部件分别与两侧的端部部件连接,中间部件2的密度为10~60kg/m3,端部部件的密度为60~200kg/m3。
其中,端部部件包括第一端部部件1和第二端部部件3。第一端部部件1和第二端部部件3位于中部部件2的两侧。中间部件2采用较低密度材质,用于保护行人,优选地是25~30Kg/m3。当行人撞击到中部部件2时,由于中部部件2采用密度较小的材质,起到了缓冲作用,从而达到保护行人的目的。中间部件2两侧的端部部件采用密度较大的材质,优选地是100~200Kg/m3,用于保护车辆不受损坏。
为了更好地固定吸能块,在中部部件2上设置双面胶4,用于将中间部件2固定到附着物上。
本实用新型的中间部件2和端部部件可以采用现有的常用吸能块的材质,但需满足端部部件的密度大于中部部件2。优选地,中间部件2和端部部件都由发泡的聚丙烯材料模压成型,采用发泡聚丙烯材料,可100%回收利用、安全环保。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未经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26079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