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漏电报警器无效
申请号: | 201020260768.X | 申请日: | 2010-07-12 |
公开(公告)号: | CN201765289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3-16 |
发明(设计)人: | 吴林权 | 申请(专利权)人: | 吴林权 |
主分类号: | G01R31/02 | 分类号: | G01R31/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22105 ***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漏电 报警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力设备,尤其是一种漏电报警器。
背景技术
目前的漏电保护器具有多种,一般都包括检测元件、放大器、比较器、脱扣器、执行元件等,其具有四个接线端,使用时,需将保护器接在电路总线中,使得电网中发生异常漏电现象时,保护器可以将电网迅速断开。
然而,普通漏电保护器需要接在电箱中,其接入位置不够灵活,对于一些临时电网来说不大方便,且接线过程本身较为麻烦。
另外,很多电网中若出现少量非危险性漏电而突然停电时,经济损失较大,如一些公共场所的电力系统,或者一些机房电力网。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漏电报警器,该漏电报警器可以在电网发生漏电时发出警报,而不将电网直接切断,并且无需接入电网,可随意卡装于电力线的绝缘壳外部,方便快捷,灵活性高。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该漏电报警器包括外壳、电模块、蜂鸣器、铁芯、线圈,所述的铁芯为一个环形铁芯,铁芯上开有一道与铁芯某个横截面重合的铁芯缝,铁芯上套有线圈,所述电模块包括一个整流器、一个电池、一个放大器,所述线圈、电模块和蜂鸣器相连接,所述外壳将前述部件包裹在内部,外壳中心开有一个贯穿的钳孔,钳孔至外壳边缘开有一道钳缝,所述钳缝与铁芯缝重合。
作为优选,所述的铁芯材质为坡莫合金,其相对磁导率μr≈150000,横截面为圆形,且在自然状态下,所述铁芯缝两侧的铁芯截面紧密贴合。
作为优选,所述的外壳材质为金属,所述钳孔与外壳的内部是相通的。
作为优选,所述的电模块中,所述整流器为一个桥式整流电路,所述放大器为一个三极管,所述线圈连接桥式整流电路,所述桥式整流电路的正极输出端串接一个限流电阻后再连接三极管的基极,负极输出端连接三极管的集电极,所述电池与蜂鸣器串联后接在所述三极管的发射极和集电极之间,所述电池正极连接三极管的发射极,负极连接三极管的集电极。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漏电报警器使用时,可将外壳通过钳孔卡在构成电网总线的一根护套线上,当电网中没有漏电现象时,同一根护套线内两根电线的电流等值反向,它们所产生的环形磁场相互抵消,漏电报警器无反应,当电网中具有漏电现象时,则同一护套线内两根电线的电流反向不等值,因此,将产生环形交变磁场,该磁场被铁芯加强后在线圈中产生交变感应电流,并经电模块放大后输出给蜂鸣器,使其发出漏电报警,该漏电报警器可以在电网发生漏电时发出警报,而不将电网直接切断,并且无需接入电网,可随意卡装于电力线的绝缘壳外部,方便快捷,灵活性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漏电报警器的外观图。
图2是本漏电报警器的内部结构图。
图1中:1、发音孔;2、外壳;3、钳缝;4、钳孔。
图2中:5、电模块;6、蜂鸣器;7、铁芯;8、线圈;9、铁芯缝。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图1、图2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如图1和图2所示,该漏电报警器包括外壳2、电模块5、蜂鸣器6、铁芯7、线圈8,所述的铁芯7为一个环形铁芯,铁芯7上开有一道与铁芯7某个横截面重合的铁芯缝9,铁芯7上套有线圈8,所述电模块5包括一个整流器、一个电池、一个放大器,所述线圈8、电模块5和蜂鸣器6相连接,所述外壳2将前述部件包裹在内部,外壳2中心开有一个贯穿的钳孔4,钳孔4至外壳2边缘开有一道钳缝3,所述钳缝3与铁芯缝9重合。
上述的漏电报警器中,所述的铁芯7材质为坡莫合金,其相对磁导率μr≈150000,横截面为圆形,且在自然状态下,所述铁芯缝9两侧的铁芯截面紧密贴合。
上述的漏电报警器中,所述的外壳2材质为金属,所述钳孔4与外壳2的内部是相通的。
上述的漏电报警器中,所述的外壳2上与其内部的蜂鸣器6相对应的位置上设有发音孔1。
上述的漏电报警器中,所述的电模块5中,所述整流器为一个桥式整流电路,所述放大器为一个三极管,所述线圈8连接桥式整流电路,所述桥式整流电路的正极输出端串接一个限流电阻后再连接三极管的基极,负极输出端连接三极管的集电极,所述电池与蜂鸣器串联后接在所述三极管的发射极和集电极之间,所述电池正极连接三极管的发射极,负极连接三极管的集电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吴林权,未经吴林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260768.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