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内外机通信控制方式的定频空调器有效
| 申请号: | 201020257266.1 | 申请日: | 2010-07-14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740163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2-09 |
| 发明(设计)人: | 白韡;陈红;龚卫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波奥克斯空调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F24F11/02 | 分类号: | F24F11/02 |
| 代理公司: | 北京捷诚信通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21 | 代理人: | 董琪 |
| 地址: | 315191 浙江省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内外 通信 控制 方式 空调器 | ||
1.一种内外机通信控制方式的定频空调器,其特征在于:
在室内机侧,设有室内端子板(2)和室内主控板,室内主控板上设有室内微处理器(10)和室内机通信电路,室内机通信电路的信号线连接到室内端子板(2),供电电源线(1)和内外机电源互联线(3)连接到室内端子板(2),所述内外机电源互联线(3)为四芯电源互联线,
在室外机侧,设有室外端子板(4)和室外主控板,室外主控板上设有室外微处理(5)、室外机通信电路和若干继电器,
内外机电源互联线(3)接至室外端子板(4),
室外冷凝器盘管温度传感器(6)接至室外主控板,
压缩机(7)、室外风机(8)和四通阀(9)分别通过继电器受室外主控板控制,且压缩机(7)、室外风机(8)、四通阀(9)和室外主控板的电源线均引自室外端子板(4),
室外机通信电路的信号线连接到室外端子板(4)。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外机通信控制方式的定频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四芯电源互联线一芯为用于接地的接地线,一芯为用于对外机供电的火线,一芯为用于对外机供电并和通信电路中信号线构成通信回路的零线,一芯为用于完成室内、室外机数据的交换的信号线。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内外机通信控制方式的定频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内微处理器(10)和室外微处理(5)为瑞萨M37546芯片,或所述室内微处理器(10)和室外微处理(5)为瑞萨M38503芯片,或所述室内微处理器(10)和室外微处理(5)为东芝TMP86FH46ANG芯片。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内外机通信控制方式的定频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室内机通信电路和室外机通信电路的火线均取自室内机侧的室内端子板(2),零线在室内外分别进行电气连接,且室内外分别连接的零线要求取自同一电位点。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内外机通信控制方式的定频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内机通信电路采用两个型号为TLP521的第一光耦合器01、第二光耦合器02作为通信电路的核心元器件,组成接收和发送的两个通道;
电源输入端经过起分压作用的电阻R150、R151、R152后,使稳压管D16两端的电压为30V左右,保护第一光耦合器01和第二光耦合器02,
通过电容CRV6、CRV7滤除电路中的杂波保证通信信号的稳定,
通过高压快速恢复二极管D14、D15保证通信信号的快速转换,
第一光耦合器01的A、K管脚间设有起限制电压保护前端光耦作用的电阻R147,
热敏电阻PTC1和电阻R149串联后在电路中起限流保护作用,接至高压快速恢复二极管D14的负极,高压快速恢复二极管D14的正极连接第一光耦合器01的K管脚。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内外机通信控制方式的定频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外机通信电路采用两个型号为TLP521的第三光耦合器03、第四光耦合器04作为通信电路的核心元器件,组成接收和发送的两个通道;
热敏电阻PTC和电阻R11串联后在电路中起限流保护作用,接至高压快速恢复二极管D6的正极,高压快速恢复二极管D6的负极连接第三光耦合器03的C管脚,
通过电容C8、C9、C10、C11滤除电路中的杂波保证通信信号的稳定,
通过高压快速恢复二极管D6保证通信信号的快速转换,
稳压管ZD使电压保持在30V左右,
第四光耦合器04的A、K管脚间设有起保持后端光耦两管脚电压稳定作用的电阻R10。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内外机通信控制方式的定频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室外主控板设有型号为M37546的室外微处理器IC1,室外微处理器IC1通过驱动电路控制室外风机继电器RY1、压缩机继电器RY2、四通阀继电器RY3。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内外机通信控制方式的定频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电路包括型号为ULN2003的驱动芯片IC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波奥克斯空调有限公司,未经宁波奥克斯空调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257266.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