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钢轨轨腰吸振器无效
| 申请号: | 201020257075.5 | 申请日: | 2010-07-14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722566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1-26 |
| 发明(设计)人: | 朱晓君;梁磊;林新志;瞿连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二五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E01B19/00 | 分类号: | E01B19/00 |
| 代理公司: | 洛阳市凯旋专利事务所 41112 | 代理人: | 王自刚 |
| 地址: | 471039 河***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钢轨 轨腰吸振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轨道交通领域技术,特别是一种钢轨轨腰吸振器。
背景技术
轨道交通是在城市建成后逐步发展起来的,虽然在建造之前深入评估了其对环境的影响程度,但是由于轨道距离城市建筑设施较近,其产生振动和噪声仍会严重影响到交通系统相应的设备和结构以及周边建筑物和设备的疲劳破坏,缩短有效使用寿命,严重的可能影响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研究表明当列车正常行使时,轮轨噪声占很高的比例,要降低铁路噪声,首先要降低轮轨噪声。钢轨辐射的主要是中、高频噪声,车轮的辐射的主要是中频噪声,而轨枕则主要辐射低频噪声。从三者对总噪声的贡献来看,钢轨是主要的辐射源,车轮次之,轨枕最小。因此,进行钢轨噪声治理对城市交通减振降噪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方面已经开始大量应用轨下弹性扣件,用以降低列车经过时产生的振动对周边建筑设施的破坏和居民生活的影响。但由于轨下弹性扣减件主要减小振动向地面传递,所以对减小钢轨本身的振动与噪声效果甚微,因此,需采取其他措施对钢轨本身的振动进行控制。由于无法更改钢轨本身的设计,可考虑通过吸振的方法,在钢轨上附加质量弹簧共振系统,在钢轨振动时产生的反作用力使得钢轨的振动减小。
申请号为200480009915.3的中国专利“钢轨减震器”介绍了一种通过谐振降低钢轨振动的减震器,但对可获得的具体效果没有描述。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轨腰吸振器,用于城市轨道交通用钢轨减振降噪治理。
为了实现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的轨腰吸振器,包括减振部件和用于固定该减振部件的夹具,减振部件为金属—橡胶复合构件,减振部件中橡胶件的一个侧边和一个底边的外形分别与钢轨的轨腰和底面相配合,橡胶件内部嵌入三个长条形金属质量块,三个长条形金属质量块的形状分别为截面为L型金属块、截面为长方形的金属条、截面为梯形的金属条,三个金属块的质量保持一定的梯度差异,较大金属块为质量接近的金属块的质量的1.5~4倍。
本实用新型的轨腰吸振器,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是:所述的L型金属块两个边呈钝角。
本实用新型的轨腰吸振器,减振部件中橡胶件的一个侧边和一个底边的外形分别与钢轨的轨腰和底面相配合的形式为紧密配合,以保证在夹具的作用下可以紧密结合。
橡胶可以为氯丁橡胶、丁腈橡胶、聚氨酯橡胶。
所述的夹具由凹形环和紧固螺钉组成,凹形环底部凹槽应与轨底形状相同或者相配合,从而保证凹形环可固定于钢轨上而不会产生较大滑动。紧固螺钉穿过凹形环施力使减振部件紧密贴合于钢轨轨腰侧面,从而保证钢轨振动传递到减振部件。
夹具沿钢轨延伸方向布设,应保证每对减振部件至少有两个夹具进行固定。一般可以选择的夹具数量为2-8个。
使用时通过夹具左右成对称状固定于钢轨轨腰两侧。减振部件在整体结构设计上,依据动力吸振器原理,在轨腰吸振器内部嵌入三个金属质量块,使得产品获得多个谐振频率点;同时在橡胶材料具有一定的损耗能力,拓宽了产品的谐振频率范围,从而在比较宽的频率范围内对钢轨都有好的减振效果。三个长条型金属质量块悬浮置于橡胶内部,金属质量块的形状与尺寸应能够在较宽的范围内产生与钢轨的振动频率相适应的谐振频率。
夹具具有与钢轨底部形状相配合的凹槽,通过该凹槽,夹具可牢靠的固定于钢轨底部,同时紧固螺钉可使减振部件紧密地与钢轨轨腰贴合。固定夹具沿钢轨延伸方向布设,应保证每对减振部件至少有两个夹具进行固定。
这些技术方案,包括进一步优选的的技术方案也可以互相组合或者结合,从而达到更好的技术效果。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钢轨轨腰吸振器具有较好的减振效果,可使钢轨振动降低3dB以上。
附图说明
图1是轨腰吸振器横截面图。
图2是轨腰吸振器安装侧视图。
图中,1、轨头,2、轨腰,3、轨底.,4、金属质量块,5、橡胶,6、凹形环,7、紧固螺钉,8、减振部件,9、夹具,10、钢轨。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二五研究所,未经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二五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25707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微波加热沥青路面养护车加料装置
- 下一篇:色泣牢度批量测试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