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螺旋形管式换热器无效
申请号: | 201020256553.0 | 申请日: | 2010-07-06 |
公开(公告)号: | CN201724581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1-26 |
发明(设计)人: | 徐复昌 | 申请(专利权)人: | 徐复昌 |
主分类号: | F28D7/00 | 分类号: | F28D7/00;F28F9/02 |
代理公司: | 无锡市大为专利商标事务所 32104 | 代理人: | 曹祖良 |
地址: | 214043 江苏省无锡市***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螺旋形 换热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热交换器,尤其是一种螺旋形管式换热器。
背景技术
换热器工业技术装备中必不可少的设备,应用范围涉及现代工业领域所有行业,它主要用于工业技术及工艺过程中的流体热量交换。
热交换器品种繁多、结构形式各式不同,其中板式换热器在应用方面占有相当比例。这种热交换器的应用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七十年代后逐步在化工、医药、食品、涂装、供暖等行业得到广泛应用。随着现代工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它的一些技术指标已无法满足当今工业生产和工艺技术要求,用户在使用过程中该类型换热器的存在的缺陷逐渐显露出来。例如,板式换热器是可拆式结构,它的整体密封是靠橡胶垫圈的压缩弹性起作用。每片传热板片周边设橡胶垫片。一台换热器是由几十件至上百件传热单片叠加构成。如一片0.5平方米传热板片,它的周边密封垫周长为3米多,一台50平方米的传热面积的板式换热器,密封垫总长度要300多米。通常,热交换器都列为承压设备,这一类设备在投入运行时要承受一定的流体工作压力,密封周长越长、层面越多,它的可靠性、安全性越差。
在高温工况条件下,合成橡胶的耐热性能、气密性、抗压缩变形特性都会发生变化,这些因素直接影响到传热设备的安全性能和运行可靠性。
换热器的传热系数的高低反应出该类型的换热器性能优越与否的重要技术指标之一。而普通列管式换热器的管层通常为直管型式,流体在管内呈均速运动、热阻大、传热效率低,因此,普通列管式换热器的传热系数≤300千卡·m2·℃。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传热系数高、耗材少、可减少高温条件下换热管的热膨胀、热应力腐蚀损伤的螺旋形管式换热器。
按照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螺旋形管式换热器,包括在外壳体两端部均固定连接的封头,在一端的封头上固定连接有给热流体进口管,在另一端的封头上固定连接有给热流体出口管,在外壳体的两端内壁均固定连接有封板,所述封板的外形与该处外壳体的内壁形状吻合,在封板上开设有若干层套接在一起的分流孔,在两块封板之间的外壳体上固定安装有吸热流体进口管与吸热流体出口管,在两块封板之间的外壳体内设有若干层套接在一起的螺旋换热管,螺旋换热管的两端部分别与对应的分流孔连接,且所述螺旋换热管在其长度方向上呈螺旋状,处于最内层的螺旋换热管上固定连接有挡板,且处于最内层的分流孔共有三个或三个以上;工作时,给热流体依次经给热流体进口管、一端封板上的分流孔、螺旋换热管、另一端封板上的分流孔与给热流体出口管后排出,吸热流体依次经吸热流体进口管、两块封板之间的外壳体内部空腔与吸热流体出口管后排出。
所述的外壳体为圆管状,此时,封板外形呈圆盘状。在封板的径向上共开设有3~4层分流孔,最内层以外的其余每层中共设有8~15个分流孔。每个环状体内的分流孔的中心到封板圆心之间的距离相同。所述给热流体进口管与吸热流体出口管位于同一侧;给热流体出口管与吸热流体进口管位于同一侧。处于最内层的螺旋换热管的螺距大于其外侧的螺旋换热管的螺距。
本实用新型的传热系数高、结构紧凑、耗材少、重量轻、占积率低,其内安装的螺旋换热管作为换热管,减少了高温条件下材料的热膨胀、热应力腐蚀损伤。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图2是图1的A-A剖视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所示:该螺旋形管式换热器,包括在外壳体1两端部均固定连接的封头9,在一端的封头9上固定连接有给热流体进口管2,在另一端的封头9上固定连接有给热流体出口管3,在外壳体1的两端内壁均固定连接有封板6,所述封板6的外形与该处外壳体1的内壁形状吻合,在封板6上开设有若干层套接在一起的分流孔7,在两块封板6之间的外壳体1上固定安装有吸热流体进口管4与吸热流体出口管5,在两块封板6之间的外壳体1内设有若干层套接在一起的螺旋换热管8,螺旋换热管8的两端部分别与对应的分流孔7连接,且所述螺旋换热管8在其长度方向上呈螺旋状,处于最内层的螺旋换热管8上固定连接有挡板11,以增加外壳体1内被加热流体紊动系数,且处于最内层的分流孔7共有三个或三个以上;工作时,给热流体依次经给热流体进口管2、一端封板6上的分流孔7、螺旋换热管8、另一端封板6上的分流孔7与给热流体出口管3后排出,吸热流体依次经吸热流体进口管4、两块封板6之间的外壳体1内部空腔与吸热流体出口管5后排出。
所述的外壳体1为圆管状,此时,封板6外形呈圆盘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徐复昌,未经徐复昌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25655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六氟化硫断路器
- 下一篇:一种隔离开关侧装操作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