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多功能ABS连接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020254583.8 | 申请日: | 2010-07-09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758225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3-09 | 
| 发明(设计)人: | 罗叔清;石庆生;汪德舟;龙元香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市科密汽车制动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1R13/66 | 分类号: | H01R13/66;H01R27/00 | 
| 代理公司: | 广州嘉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44205 | 代理人: | 李柏林 | 
| 地址: | 510663 广东省广州市科学城***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多功能 abs 连接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连接装置,特别是一种多功能ABS连接装置。
背景技术
传统的汽车ABS连接装置一般只有一个ECU插头端,而现在市面上主流的汽车主要包括38个端口的A类ECU插头端和25个端口的B类ECU插头端。因此传统的汽车ABS连接装置无法同时都满足两款主流汽车的ABS控制系统。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互换性、能适用于市面上两类主流汽车的多功能ABS连接装置。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多功能ABS连接装置,包括A类ECU插头端和B类ECU插头端,所述A类ECU插头端的各连接端分别连接有ABS显示电路、点火电路、采样接口和传感器并组成一控制系统,所述A类ECU插头端的功能连接端与B类ECU插头端的对应功能连接端一一对应连接。
进一步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A类ECU插头端具有38个连接插头。
进一步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B类ECU插头端具有25个连接插头。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由于包含了两类主流的ECU插头端,使多功能ABS连接装置具有互换性,能满足市面上两类主流的汽车ABS系统。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多功能控制器接线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多功能ABS连接装置,包括A类ECU插头端1和B类ECU插头端2,所述A类ECU插头端1的各连接端分别连接有ABS显示电路3、点火电路4、采样接口5和传感器6并组成一控制系统,所述A类ECU插头端1的功能连接端与B类ECU插头端2的对应功能连接端一一对应连接。
进一步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A类ECU插头端1具有38个连接插头。
进一步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B类ECU插头端2具有25个连接插头。
当踩刹车时,开关闭合并送信号到ECU。
以上为表盘ABS灯跟继电器的接法,打开汽车点火开关,ABS进入自检状态,ABS灯亮两秒,若ABS系统正常表盘灯熄灭,若有故障ABS灯常亮。
电线束在整车中的作用是将电气系统的电源信号或数据信号进行传递或交换,实现电气系统的功能及要求。
汽车线束是汽车电路的网络主体,没有线束也就不存在汽车电路。随着人们对汽车的安全性、舒适性、经济性和排放性要求的提高,汽车上的电器配置、功能也越来越多,所以连接各个电器件的线束也越来越复杂,成为当代汽车故障的多发环节,也因此在汽车设计和生产制造中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线束.科密汽车ABS线束功能:
1、根据电气原理图对每个电气子系统及回路进行能源分配,其中包括电源的搭铁线,以及接地点的分配。
2、导线颜色的选用依据《汽车用低压电线的颜色》执行。
3、弱信号传感器采用屏蔽导线。
4、插接件的选用:
(1)插接件选取要保证与电器件的良好接触,使接触电阻降为最低,提高可靠性。
(2)根据导线的截面积和通过电流的大小合理选择插接件。
(3)为减少线束对接用护套的种类和数量,选用镀金件以保证安全可靠性,使装配固定方便。
5、导线选取
(1)根据电器件功率的大小计算流通导线的电流;长时间工作的电气设备可选择实际载流量60%的导线;短时间工作的用电设备可选用实际载流量60%~100%之间的导线。
(2)根据不同的工作环境和温度大小适当改变导线的截面积。
(3)根据导线的走向、插接件的数量(即电压降的大小)适当改变导线的截面积。
6、线束包扎
为起到耐磨、阻燃、防腐蚀、防止干扰、降低噪声、美化外观的作用,发动机舱线工作环境相对较差,大部分枝干也用阻燃性好、耐高温的波纹管包扎,部分分支用PVC管包扎。
以上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进行了具体说明,但本发明创造并不限于所述实施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精神的前提下还可作出种种的等同变形或替换,这些等同的变型或替换均包含在本申请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市科密汽车制动技术开发有限公司,未经广州市科密汽车制动技术开发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254583.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