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智能交流接触器有效
申请号: | 201020253937.7 | 申请日: | 2010-07-02 |
公开(公告)号: | CN201708096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1-12 |
发明(设计)人: | 周荣 | 申请(专利权)人: | 扬州新菱电器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H51/01 | 分类号: | H01H51/01;H01H47/00 |
代理公司: | 扬州苏中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22 | 代理人: | 许必元 |
地址: | 225009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智能 交流 接触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智能交流接触器,属于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传统交流接触器主要是由电磁系统、触点系统、灭弧系统及其它机械部分组成,依靠外部电压的变化进行机械性的动作,当接触器电磁线圈不通电时,弹簧的反作用力和衔铁芯的自重使主触点保持断开位置,当电磁线圈通过控制回路接通控制电压时,电磁力克服弹簧的反作用力将衔铁吸向静铁心,带动主触点闭合,接通电路,辅助接点随之动作。
传统交流接触器是靠电磁力克服弹簧力的反作用力来保持接触器主回路的长期闭合,因此接触器工作时必须长期带电,线圈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积累一定的热量造成温度升高(通常情况下线圈工作温度不得超过65℃),一旦某些外部因素造成线圈散热不良,则会产生线圈烧毁现象,并且分闸速度慢,触头容易粘连。目前也有企业应用永磁技术生产带有控制单元的交流接触器,控制单元是通过控制永磁机构内线圈电流方向的变化来控制永磁机构吸合与分断的,从而达到控制交流接触器主回路的通断。其结构主要包括基座、上壳体、下壳体、盖板、横梁、支撑轴、超程弹簧、动触头、静触头、导电板、永磁机构、辅助机构和控制单元,辅助机构采用叠加形式置于最上端,其性能和结构上都有了很大的改变,可靠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智能化程度不高,尤其是对接触器永磁机构中线圈的控制。现有的线圈控制技术是借助大量大功率电子元件组成的电路来触发线圈控制电路启动线圈工作,由于大量的电子元件组成的电路比较复杂,所以电子元件之间的配合要非常精准,如果一个元器件烧坏,整个电路可能就不能工作,尤其当电压不稳定出现晃电时,电子元件更容易烧毁或者出现错误的触发信号,使得接触器不工作或跳闸,造成设备停车等事故,不能保证设备的长期稳定、可靠地运行。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永磁交流接触器结构和永磁机构中线圈控制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新型结构,智能化程度高,调试、维护简单,运行可靠的交流接触器。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智能交流接触器,包括基座、上壳体、下壳体、盖板、横梁、支撑轴、超程弹簧、动触头、静触头、导电板、永磁机构、辅助机构和控制单元,其特征是所述的辅助机构设置在基座两侧,所述的控制单元设有电源模块、中央处理模块、电压采样模块、线圈控制模块、通讯模块,中央处理模块分别与电源模块、线圈控制模块、电压采样模块、通讯模块相连,中央处理模块设有远程控制RS485通讯接口和进行数据分析及处理的高速CPU。
所述的中央处理模块中的CPU采用C8051F410。
本实用新型改变了现有接触器叠加形式,辅助机构置于基座两侧,采用上下、左右的空间结构,方便安装和维修。其电路之间信号传递:接通电源,经过电源模块的处理分别给中央处理模块、通讯模块、线圈控制模块、电压采样电路提供电源。控制电压采样信号经过信号处理进入中央CPU处理,处理后的信号传送到线圈控制模块,同时实现所控制永磁机构的动作。辅助机构置于基座两侧,整个接触器采用上下、左右的空间结构设计:盖板—上壳体—基座—横梁—下壳体为上下结构,辅助机构—横梁—辅助机构为左右结构。永磁机构安装在下壳体内,通过拉杆与横梁相连;支撑轴一端固定在下壳体中,中部安装超程弹簧,另一端贯穿横梁;辅助机构采用两侧放置的方式,其骨架通过横梁方孔与横梁接插连接。
控制单元是一种将包括有电源模块、中央处理模块、线圈控制模块、电压采样模块、通讯模块互相连接的控制电路,改变了传统控制电路大量电子元件组成的控制电路。其中央处理模块分别与电源模块、线圈控制模块、电压采样模块、通讯模块相连,中央处理模块采用CPU进行数据处理,还有远程控制RS485通讯接口。中央处理模块通过实时监控处理来自电压采样模块控制电压信号,并在最短的时间计算出电压值,当电压值大于或者小于设定值,CPU主芯片会进行相应的处理方式,并通过线圈控制模块实现线圈的分合闸。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A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控制单元电路框图;
图中,1盖板,2上壳体,3静触头,4基座,5、14辅助机构,6连接排,7动触头,8永磁机构,9接线端,10下壳体,11支撑轴,12拉杆,13横梁,15静触头支架。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扬州新菱电器有限公司,未经扬州新菱电器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25393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