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蝶簧组件有效
申请号: | 201020252856.5 | 申请日: | 2010-07-07 |
公开(公告)号: | CN201973151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9-14 |
发明(设计)人: | 徐彩亚 | 申请(专利权)人: | 常州弹簧厂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F3/02 | 分类号: | F16F3/02 |
代理公司: | 苏州广正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234 | 代理人: | 张利强 |
地址: | 213004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组件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弹簧,尤其涉及一种蝶簧组件。
背景技术
有一种武器上使用的用于尾罩分离的弹簧就是因为设计空间问题更改为碟形弹簧组件,且8组为一套使用。按我国国内目前最先进的碟簧生产工艺碟簧单片刚度值能满足国家标准GB/1972-2005碟形弹簧一级精度标准,再要提高负荷精度就需采用负荷分选等工艺保证。组合碟簧在使用时因为摩擦力的存在,负荷-变形特性曲线出现“滞后”现象,再加上刚度的差异,会导致使用时各单片变形量不同,有的单片甚至由于变形量太大超过能承受的极限应力产生了永久变形,回复后导致自由高度降低,要解决这种问题只有尽量缩小同一组合中各单片刚度的差异性来保证组合使用的稳定性。通常采用单片刚度分选来进行组合选配,这样即费工,组合合格率又不高。负荷衰减是弹性元件的共性,不能完全消除,由于热处理、材料等的各种因素,各单片的负荷衰减也不一致,这些因素导致了碟簧组合使用的不稳定性。在一些不太重要的场合可以更换单片来解决,但有些设计苛刻的场合这是不允许的。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蝶簧组件,它可以提高尾罩分离碟簧组件的稳定性。
为了克服背景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 术方案是:一种蝶簧组件,包括若干蝶簧片与垫圈,所述蝶簧片对合组合构成蝶簧组件,一对合蝶簧片之间设置一垫圈。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一种蝶簧组件进一步包括所述蝶簧片的尺寸规格为φ40.6mm×φ80mm。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一种蝶簧组件进一步包括所述垫圈的尺寸规格为φ1.6mm×φ40.6mm。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一种蝶簧组件进一步包括所述蝶簧组件长度为292.5mm。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一种蝶簧组件进一步包括所述垫圈为钢圈。
本实用新型解决了背景技术中存在的缺陷,其有益效果是:在两片对合碟簧中,放入一垫圈,直径是模拟压至的使用高度下空间距离所定,内径等同于碟簧的内径,而在50片组合中两对合簧片各放入一只,一个组合放入24只,簧片随意组合,当压至工作高度167.5mm时,各片间间隙较为均匀,这是因为挡圈的存在限制了某些刚度较小的簧片继续变形的可能,组合碟簧卸载后自由高度没有改变。
采用本实用新型彻底解决了尾罩分离组合碟簧自由高度不稳定的问题,省去了碟簧组合选配工艺,提高了组合的合格率,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蝶簧片,2、垫圈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结合附图和优选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这些附图均为简化的示意图,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基本结构,因此其仅显示与本实用新型有关的构成。
如图1所示,一种蝶簧组件,包括若干蝶簧片1与垫圈2,所述蝶簧片1对合组合构成蝶簧组件,一对合蝶簧片1之间设置一垫圈2。
在两片尺寸规格为φ40.6mm×φ80mm对合碟簧片1中,放入一尺寸规格为φ1.6mm×φ40.6mm的垫圈2,组成的蝶簧组件的长度为292.5mm。
垫圈2直径是模拟压至的使用高度下空间距离所定,内径等同于碟簧片1的内径,在50片组合中两对合簧片1各放入一只垫圈2,一个碟簧片1组合放入24只垫圈2,碟簧片1随意组合,当压至工作高度167.5mm时,各碟簧片1间间隙较为均匀,这是因为垫圈2的存在限制了某些刚度较小的碟簧片1继续变形的可能。组合碟簧卸载后自由高度没有改变,并经长期压缩试验,验证了这种方案的可行性。
以上述依据本实用新型的理想实施例为启示,通过上述的说明内容,相关工作人员完全可以在不偏离本项实用新型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进行多样的变更以及修改。本项实用新型的技术性范围并不局限于说明书上的内容,必须要根据权利要求范围来确定其技术性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常州弹簧厂有限公司,未经常州弹簧厂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25285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