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水文测沙防淤堵铅鱼无效
申请号: | 201020250926.3 | 申请日: | 2010-07-08 |
公开(公告)号: | CN201749104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2-16 |
发明(设计)人: | 牛长喜;李静;弓增喜;和晓应;屠新武;张永平;宋海松;金瑞琴 | 申请(专利权)人: | 牛长喜 |
主分类号: | G01N29/02 | 分类号: | G01N29/02;G01N29/3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72000 河南省三门峡***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水文 测沙防淤堵铅鱼 | ||
所属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水文泥沙测验中的水文测沙铅鱼。
背景技术
泥沙测验是水文测验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泥沙资料是防洪减灾、水资源保护和工程设计的重要依据。从20世纪50年代起,水文工作者就与国内有关科研单位合作研制过许多泥沙测验仪器。改革开放后,也试图从国外引进一些泥沙测验仪器。但是针对黄河的泥沙测验仪器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目前黄河水文系统绝大部分的泥沙测验仍在使用瞬时式采样器取样,经置换等方法处理来计算含沙量。这种方法不仅劳动强度大,测量误差大,控制性差,数据处理麻烦。而且不能连续监测天然河道含沙量的变化过程。为此,黄委水文局立项并研制成功振动式悬移质测沙仪。该仪器是一种在线泥沙测验仪器,它可以迅速地监测和连续采集天然河道中含沙量数据,并将实测到的含沙量数据传输到黄河防汛指挥中心,有效地解决泥沙测验的时效性。振动式悬移质测沙仪的工作原理是利用传感器内振动管的不同振动周期代表被测水体的不同含沙量,这就需要连续、稳定的天然水流不断流经传感器内的振动管。事实上,由于水流通过较细口径的振动管时产生能量损失,使水流中的泥沙在振动管中淤积,影响该仪器的观测效果。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振动式悬移质测沙仪流经传感器内水流的泥沙淤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水文测沙防淤堵铅鱼。它由铅鱼鱼体、测沙仪器、增速防淤装置三部分构成。利用天然水流作动力,由本实用新型中研制的增速防淤装置对铅鱼体内水流通道进行增速,防止泥沙淤堵。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①根据测沙仪器的大小确定铅鱼体型尺寸及铅鱼前部沿轴线挖空的形状及尺寸;②根据水流条件确定叶轮的大小及变速比;③选择合适的叶轮材料及有关配件;④解决好防锈与防腐问题。
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将铅鱼前部沿轴线挖空,安装测沙仪器,测沙水流通道位于测沙仪器中心轴线上。铅鱼后部沿水平向两侧对称开口,安装增速防淤装置。增速防淤装置由对称的两组叶轮组成,每组叶轮由主动轮和从动轮组成,天然水流带动主动轮转动,主动轮带动从动轮转动,使铅鱼体内水流增速向后运动,达到防止测沙水流通道泥沙淤堵目的。主动轮转动由天然水流作动力,不需外加其它能源。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①由本实用新型研制的增速防淤装置对铅鱼体内测沙水流通道进行增速,防止泥沙淤堵,使先进的测沙仪器更好的推广应用,社会效益很大。②利用天然水流作动力,无能源消耗及污染,适用于在线长期使用。③解决泥沙淤堵,保证测沙仪器工作可靠性,可以提高仪器实际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组装侧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俯视图。
图1、图2中,1.铅鱼鱼体;2.测沙仪器;3.增速防淤装置;4.测沙水流通道;5.增速防淤装置外壳;6.主动叶轮;7.从动叶轮;8.隔流板;9.水流出口;10.上垂直尾翼;11.水平尾翼;12.下垂直尾翼;13.前悬吊孔;14.后悬吊孔。
具体实施方式
增速防淤装置为了解决振动式悬移质测沙仪流经传感器内水流的泥沙淤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水文测沙防淤堵铅鱼。它利用天然水流作动力,由本实用新型研制的增速防淤装置对铅鱼体内水流通道进行增速,防止泥沙淤堵。
本实用新型由由铅鱼鱼体(1)、测沙仪器(2)、增速防淤装置(3)三部分构成。铅鱼鱼体(1)为整个系统的平台,前悬吊孔(13)与后悬吊孔(14)用以悬吊铅鱼。上垂直尾翼(10)、水平尾翼(11)、下垂直尾翼(12)用以保证铅鱼在水流中的方向。按正常铅鱼线形,将铅鱼前部沿轴线挖空,预留测沙仪器(2)位置。测沙仪器(2)中心为测沙水流通道(4)。增速防淤装置(3)由增速防淤装置外壳(5)、主动叶轮(6)、从动叶轮(7)、隔流板(8)构成。测试水流由测沙水流通道(4)进口进入,由水流出口(9)流出。增速防淤装置(3)对测沙水流通道(4)的出口处水流进行加速,达到测沙水流通道(4)中水流加速目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牛长喜,未经牛长喜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25092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