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电动汽车用充电系统无效
| 申请号: | 201020248334.8 | 申请日: | 2010-07-06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805261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4-20 |
| 发明(设计)人: | 李田田;吴旭峰;李传海;由毅;丁勇;李书福;杨健;赵福全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2J7/04 | 分类号: | H02J7/04;H02H7/18 |
| 代理公司: | 杭州杭诚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9 | 代理人: | 尉伟敏 |
| 地址: | 317000 ***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电动汽车 充电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动汽车技术领域,更具体的说,涉及一种电动汽车充电系统。
背景技术
通常,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组在充电时,需要先将电池管理系统上电后,充电机才可以给动力电池组充电,但是目前的汽车电池充电机都只能给动力电池组充电,不能给电池管理系统上电,如中国申请号为200910144103.4发明专利所公布的一种电动汽车充电系统,其充电电路只与电池相连,不能给电池管理系统提供电源,当电动汽车使用这种充电系统时上电过程为车钥匙打到ACC挡,上弱电,然后将车钥匙打到ON挡,上强电。在电动车充电的过程中,充电机给动力电池组提供高压电,同时需要将车钥匙开到ACC挡来给电池管理系统上电,非常麻烦。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充电机可以给电池管理系统上电的电动汽车用充电系统,解决了目前的充电机在充电在过程中,无法给电池管理系统上电的技术问题。
上述技术问题通过下述技术方案予以解决的:本实用新型的电动汽车用充电系统包括充电机、动力电池组和电池管理系统,所述的充电机包括高压输出端和低压输出端,所述的高压输出端与动力电池组输入端相连接,所述的低压输出端与电池管理系统的电源接口相连接。充电机的输入端连接汽车外部电源,充电机将外部电源转化为动力电池组的充电电压和电池管理系统的电源电压,电池管理系统通过充电机提供的电压启动工作后,接通动力电池组的输入端和动力电池组电极之间的连接,开始给动力电池组充电。
作为优选,所述的动力电池组上还设有电压传感器,所述的电压传感器输出信号到电池管理系统。电压传感器用于检测动力电池组在充电时的电压,当检测到电压过高后,电池管理系统切断动力电池组的充电电路,防止动力电池被过冲。
作为优选,所述的动力电池组上还设有温度传感器,所述的温度传感器输出信号到电池管理系统。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在充电过程中动力电池组表面的温度,当检测到过高的温度后,电池管理系统切断动力电池组的充电电路,防止电力电池组在出现故障时,充电过程中发热导致动力电池组的损坏和可能出现动力电池组因过热而起火。
作为优选,所述的充电机包含有用于隔离高压电和低压电的隔离模块。隔离模块用于防止高压线路对低压线路的干扰,提高低压输出的精度和降低低压输出的纹波噪声。
本实用新型具有下述优点:因为充电机可以提供电源给电池管理系统,所以在充电时不需要插入车钥匙,电池管理系统也可以正常工作,并且结构简单容易实现,并能防止电池过充过热。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原理框图
图2为实施例中的充电机原理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电路原理框图,如图1所示,充电机1通过电缆线连接到动力电池组2的输入端和电池管理系统3的电源接口,动力电池组2上设有温度传感器4,温度传感器4感温元件附在动力电池组2的电池外表面上,输出端通过信号线与电池管理系统3相连接,动力电池组2的两个电极与电压传感器5的输入端相连,电压传感器5的输出端与电池管理系统3通过信号线相连接,电池管理系统3通过信号线与动力电池组2相连接。在充电系统工作时,充电机1输出12V电压到电池管理系统3,电池管理系统3启动后发出控制信号到动力电池组2,接通动力电池组2的充电线路,充电机1输出充电电压到动力电池组2的输入端到达动力电池组2的两极开始充电。充电机1既可以给动力电池组2充电,同时又可以给电池管理系统3提供电源,这样在充电的时候不需要车钥匙来启动电池管理系统3,通过电压传感器5监测动力电池组2的电压,防止动力电池组2被过充,温度传感器4监测动力电池组2的表面温度,并将温度信号传送到电池管理系统3,防止在充电过程中动力电池组2异常发热,一旦动力电池组2出现异常发热后,电池管理系统3发出信号到动力电池组2切断充电线路,这样在充电的时候只要将充电机1的插头插入市电插座即可,不需要有人值守充电系统的工作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未经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24833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钢模板用填充盖
- 下一篇:一种折叠机的第三折辊子可调结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