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积木插接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020244063.9 | 申请日: | 2010-06-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1701751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1-12 |
发明(设计)人: | 陈英仁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英仁 |
主分类号: | A63H33/12 | 分类号: | A63H33/12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龙寰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139 | 代理人: | 孙皓晨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积木 插接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插接装置,尤其涉及一种积木插接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具有教育性质的益智组合玩具逐渐受到大众的重视,由于益智组合玩具可使孩童发挥创造力,对于孩童发挥创造力以及训练思考能力有相当程度上的帮助,而其中可任意组合的积木最受到父母亲的喜爱。
一般积木,于积木表面上方侧设置多间隔凸肋,且于积木底面内侧设置可与积木表面凸肋相互枢接的凹孔,使用时透过凸肋及凹孔间的相互枢接,使其进行上下堆砌或左右延伸组合出不同造型的积木,但碍于积木间组合只能做平面或垂直的堆迭插接,易使组合的形状受到限制,进而影响使用者兴致。
因此,要如何解决上述现有的问题与缺失,即为从事此相关业者所亟欲研发的课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积木插接装置,于本体周缘设置多枢接件,使积木间可透过相互插接,并产生旋动的方式组合形成各种立体造型。
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积木插接装置,其设置有本体,本体周缘设置有多枢接件,本体周缘各侧方朝向本体中心间凹设有连接槽,而连接槽的两侧上设置有枢接孔,而枢接件两相对侧分别凸设有枢接于枢接孔的枢接柱,并于相邻枢接柱的两相对侧边分别凸设有插接柱以及凹设有插接孔,且插接柱的外径大于插接孔的内径。
实施时,该本体由两相对的盖体相互盖合所组成,而该盖体内侧面凸设有多相对的固定柱及固定孔。
实施时,该本体由两相对的盖体相互盖合所组成,而该盖体侧表面设置有连接孔,各该连接孔周缘于延伸有补强肋。
实施时,该本体由两相对的盖体相互盖合所组成,而该盖体各侧方分别朝向中心凹设有缺槽,使两该盖体盖合后,两该缺槽形成连接槽。
实施时,该缺槽两侧分别设置有枢接槽,使两该盖体盖合后,两该枢接槽形成枢接孔。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积木插接装置,于本体周缘设置多枢接件,使积木间可透过相互插接的方式组合形成各种立体造型的积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外观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本体与本体的组装分解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本体与本体组装后的立体外观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再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外观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多数本体组装后的立体外观图。
附图标记说明:1-本体;11-盖体;111-固定柱;112-固定孔;113-缺槽;114-枢接槽;13-连接孔;131-补强肋;14-伸缩缝;15-连接槽;16-枢接孔;17-弧面;2-枢接件;21-枢接柱;22-插接柱;221-导引面;23-插接孔。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和图2所示,由图中可清楚看出,本实用新型的积木设置有本体1以及多枢接件2,其中:
该本体1由两相对的盖体11相互盖合所组成,而盖体11内侧面凸设有多相对的固定柱111及固定孔112,盖体11侧表面设置有连接孔13,各连接孔13周缘于延伸有补强肋131,连接孔13四周设间隔置有伸缩缝14,盖体11各侧方分别朝向中心凹设有缺槽113,使两盖体11盖合后,两缺槽113形成连接槽15,缺槽113两侧分别设置有枢接槽114,使两盖体11盖合后,两枢接槽114形成枢接孔16。盖体11外表面周缘设置有弧面17。
枢接件2两相对侧分别凸设有枢接柱21,并于相邻枢接柱21的两相对侧边分别凸设有插接柱22以及凹设有插接孔23,插接柱22上方侧外缘设置有一导引面221,且插接柱22的外径略大于插接孔23的内径。
藉上,当本实用新型于组装时先将枢接件2放置于盖体11的缺槽113内,并使枢接件2的枢接柱21位于枢接槽114内,续将两盖体盖合,俾使两盖体11的各固定柱111插接固定于固定孔121内,以让两盖体11固接形成本体1,而盖体11相互盖合时,其各缺槽113为会形成容置枢接件2的连接槽15,而各枢接槽114会组合形成枢接孔16,俾使枢接件2的枢接柱21枢接于枢接槽112所形成的枢接孔16内,让枢接件2可于连接槽15内旋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英仁,未经陈英仁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244063.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