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传输高频信号的同轴电缆无效
申请号: | 201020241569.4 | 申请日: | 2010-06-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1717349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1-19 |
发明(设计)人: | 肖飚;代康;张天明;郑伟;冯小川;李祝友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普天电缆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P3/06 | 分类号: | H01P3/06 |
代理公司: | 成都立信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51100 | 代理人: | 濮家蔚 |
地址: | 611731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传输 高频 信号 同轴电缆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传输高频信号的同轴电缆,特别适用但不仅限于小线径的同轴电缆。
背景技术
在目前高频信号的传输中,同轴电缆由于具有良好的性能而得到广泛的应用。在较多的使用场合中,不仅需要其具备较好的传输性能,而且还要具备高柔软性。在实际的应用中,通常采用绞合内导体和编织/缠绕外导体层结构方式来解决。由于构成编织/缠绕层的金属丝与内导体间绝缘层的间隙忽大忽小的周期变化,会引起特性阻抗的波动。此外,由于编织结构中存在着大量的孔洞,还会引起电磁波的泄漏,降低了系统的电磁兼容性。对于大线径同轴电缆的解决方法,通常是在绝缘与编织间纵包或绕包一层金属复合箔,而由此会导致电缆直径的增加,并且降低了柔软性。随着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绝缘外径在2毫米及以下的极细同轴电缆已被广泛使用。这类电缆的外导体层仍然采用的是编织或缠绕结构,但由于绝缘层芯线尺寸太小和柔软性太大,以往采用纵包或绕包金属复合箔来降低驻波比和提高电磁兼容性的方法无法实现了。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结构的同轴电缆,以实现同轴电缆直径小,柔软性大,并且驻波比低和电磁兼容性高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的传输高频信号的同轴电缆,其基本结构同样是以同轴方式由外向内依次设置有护套层、外导体层、绝缘层和内导体,其中在绝缘层的外表面被覆有一层金属镀层结构。该金属镀层可以采用真空蒸镀或磁控溅射镀膜等常规方法实现,其中特别以镀银或镀铜结构层为优选。
在本实用新型上述结构的同轴电缆结构中,其中的内导体同样以采用绞合线式的结构为佳。外导体层同样也可以采用常规由金属丝缠绕或编织形式的导体结构。
本实用新型上述结构形式的同轴电缆,特别适用于绝缘外经≤2毫米的小线径同轴电缆,并且能具有良好的柔软性。
试验显示,采用本实用新型上述结构形式的同轴电缆,驻波比能得到明显降低,同时电磁兼容性也得到明显提高,而且能减小同轴电缆的直径,提高其柔软性。
以下结合由附图所示实施例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内容再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但不应将此理解为本实用新型上述主题的范围仅限于以下的实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上述技术思想情况下,根据本领域普通技术知识和惯用手段做出的各种替换或变更,均应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传输高频信号的同轴电缆的横截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所示的本实用新型该传输高频信号的同轴电缆结构中,以同轴方式由外向内依次设置有护套层5、外导体层4、绝缘层2和内导体1,在绝缘层2的外表面以真空蒸镀或磁控溅射镀膜的方式被覆有一层铜或银的金属镀层3结构。其中的内导体1为常规形式的绞合线的结构,外导体层4为通常采用的金属缠绕或编制形式的导体结构。该传输高频信号的同轴电缆的绝缘外经≤2毫米。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普天电缆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成都普天电缆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241569.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