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超薄型高透明聚碳酸酯薄膜的制造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020240604.0 | 申请日: | 2010-06-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1736390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2-09 |
发明(设计)人: | 罗伟;任月璋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奥美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9C43/24 | 分类号: | B29C43/24;B29C43/46;B29L7/00;B29K69/00 |
代理公司: | 南京众联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2206 | 代理人: | 赵枫 |
地址: | 215011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超薄型 透明 聚碳酸酯 薄膜 制造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超薄型高透明聚碳酸酯薄膜的制造装置。
背景技术:
聚碳酸酯(PC)薄膜具有良好的综合性能,普通薄膜为无色透明,透光率在90%以上,很适宜作为光学材料。PC不仅电性能优异,而且具有较高的拉伸强度和刚性,耐冲击性也是热塑性塑料中较高的。PC薄膜的吸水率及制品成型收缩率低,抗蠕变性优良,因而在不同的温度、湿度条件下制品的尺寸稳定,适合制作精密元件。特别是其耐寒性和耐热性十分优异,可在-100~130℃较宽的范围内长期工作。我国虽然是一个塑料薄膜与片材的生产与消费的大国,但产品多集中在常规的塑料材料方面,对于液晶光学用的聚碳酸酯级薄膜仍然依赖进口,同时,相关的生产工艺并没有见报道。
在聚碳酸酯薄膜的加工过程中,采用的常规加工方法是挤出压延法进行加工,由于生产工艺与设备的局限性,对于超薄型的聚碳酸酯薄膜来说,一般指厚度在0.125mm以下的双面抛光的高透明聚碳酸酯薄膜,采用双辊(表面金属辊)压延法已经无法实现。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超薄型高透明聚碳酸酯薄膜的制造装置。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超薄型高透明聚碳酸酯薄膜的制造装置,依次相邻设置有软质纳米胶的主辊轮、镀铬金属的中间辊轮和镀铬金属的从动辊轮,所述主辊轮与中间辊轮、中间辊轮和从动辊轮之间的间隙分别为0.05mm~0.125mm,所述主辊轮与中间辊轮之间设有成型模头。
通过使用本实用新型加工生产的聚碳酸酯薄膜,最薄的厚度可以加工0.05mm~0.125mm的超薄型薄膜,突破了双辊加工最薄只能做到0.125mm以上的高透明双面抛光薄膜。
附图说明:
附图为本实用新型制造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主辊轮;2、中间辊轮;3、从动辊轮;4、成型模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如附图所示的一种超薄型高透明聚碳酸酯薄膜的制造装置,依次相邻设置有采用软质纳米胶辊的主辊轮1、镀铬金属的中间辊轮2和镀铬金属的从动辊轮3,所述主辊轮1与中间辊轮2、中间辊轮2和从动辊轮3之间的间隙分别为0.05mm~0.125mm,所述主辊轮1与中间辊轮2之间设有成型模头4。
在本实用新型中,如果主辊轮1采用镀铬钢辊,由于高透明聚碳酸酯薄膜位于主辊轮1与第二辊轮2之间,主辊轮1与第二辊轮2的压合具有一个的极限值,对于生产0.125mm以下的产品时,由于相互接触太近,而且薄膜的厚度太薄,在成型过程中,厚度无法控制,另外,两支钢辊接触太近会导致两支辊的表面挤压损坏。因此,考虑以上因素,对于0.125mm以下厚度的超薄型高透明聚碳酸酯薄膜(即双面抛光高透明聚碳酸酯薄膜)生产时,无法实现。
本实用新型通过采用主辊轮1改用软质纳米胶辊取代之前的镀铬钢辊,以实现生产实现0.125mm以下超薄型高透明聚碳酸酯薄膜的生产。
另外,如主辊轮1采用常规的软质橡胶辊采用硅胶包覆而成,辊的表面硬度在邵氏62~68,此类辊只能生产一面抛光,一面哑光的薄膜。对于要求超薄型高透明聚碳酸酯薄膜(即双面抛光高透明聚碳酸酯薄膜)来说,是不能满足性能需求。本实用新型采用纳米胶辊,实现了胶辊的表面邵氏硬度达到了85~90以上,完全能达到与主辊轮1采用镀铬金属辊相同的加工效果,薄膜双面以实现高度抛光,薄膜产品的厚度能够实现最薄0.05mm,其表面质量与主辊轮1采用镀铬金属辊生产的0.125mm以上厚度的产品具有相同的表面抛光效果与高透光度。
其制造方法为将成型模头4中高透明聚碳酸酯薄膜先通过主辊轮1和中间辊轮2进行初次压延,然后将经初次压延高透明聚碳酸酯薄膜沿着的中间辊轮2行动方向将其送至中间辊轮2和从动辊轮3之间进行再次压延。
此类纳米胶辊采用液体硅胶加工而成,具有良好的表面硬度与抛光效果。
需要强调的是: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奥美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未经苏州奥美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24060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