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隆倾互抑支撑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020239948.X | 申请日: | 2010-06-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1695401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1-05 |
发明(设计)人: | 宋明健;丁晓波;黄成友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冶实久建设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17/04 | 分类号: | E02D17/04 |
代理公司: | 成都虹桥专利事务所 51124 | 代理人: | 杨冬 |
地址: | 617023 ***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隆倾互抑 支撑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用于基坑支护的隆倾互抑支撑结构。
背景技术
基坑在开挖卸荷过程中,会引起坑壁向基坑内部内倾变形,同时亦会引起坑底向上发生隆起变形。国内外现有所使用的支护结构,包括支护桩、连续墙和支撑拉锚等,多是仅对坑壁变形具有较好的控制作用,都不能对坑壁内倾变形和坑底隆起变形同时进行调节控制。
此外,中国专利200710027900.5公开了一种基坑支护方法,该方法通过在坑壁的围护结构上设置上凸形状的拱形支撑,并在该拱形支撑上施加荷载P来抵御和调节坑壁向基坑内部的内倾变形。该方法虽然可以抵御和调节坑壁向基坑内部的内倾变形,但无法控制或调节坑底向上的隆起变形。另外,由于该拱形支撑为上凸形状,因此较难对该拱形支撑施加荷载P,实际应用中,施工难度较大。
另外,中国专利200720059531.3公开了一种双拱自稳支撑结构,该支撑结构包括成对使用的上凸形状的上拱和下凹形状的下拱,以及设置在上拱和下拱之间的千斤顶和两个支柱,通过千斤顶和两个支柱可以对上拱和下拱施加载荷,从而抵御或调节坑壁的内倾变形。该支撑结构只能单独对坑壁的内倾变形进行抵御和调节,无法同时对坑底的隆起变形进行控制和调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可以同时对坑壁的内倾变形和坑底的隆起变形进行抑制的隆倾互抑支撑结构。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隆倾互抑支撑结构,包括下凹形的拱形支撑,所述下凹形的拱形支撑与坑壁围护结构相连,在坑底隆起区域设置有承压件,所述下凹形的拱形支撑通过传力结构与承压件相连。
进一步的是:所述传力结构包括连接杆,所述下凹形的拱形支撑通过连接杆与承压件相连。
进一步的是:所述传力结构包括连接杆和千斤顶,所述下凹形的拱形支撑、连接杆、千斤顶和承压件依次相连。
进一步的是:所述传力结构包括连接杆、千斤顶和支脚,所述下凹形的拱形支撑、连接杆、千斤顶、支脚和承压件依次相连。
进一步的是:所述承压件为条梁,所述支脚与条梁相连。
进一步的是:所述承压件为承压板。
进一步的是:所述下凹形的拱形支撑上方的坑壁围护结构上设置有一个下凹形的联动拱形支撑,所述下凹形的联动拱形支撑通过支杆与上述下凹形的拱形支撑相连。
进一步的是:所述下凹形的拱形支撑上方的坑壁围护结构上设置有至少两个下凹形的联动拱形支撑,上述下凹形的拱形支撑与其相邻的下凹形的联动拱形支撑之间通过支杆相连,且相邻两个下凹形的联动拱形支撑之间通过支杆相连。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基坑开挖卸荷后,必然发生不同程度的坑壁内倾变形和坑底隆起变形。
在使用本实用新型后,当坑壁拟向基坑内部倾覆时,必然会在拱脚处对拱形支撑产生较大的横向荷载,下凹形的拱形支撑在其拱脚受横向荷载作用时,如果下凹形的拱形支撑没有与其它结构相连,则会在其拱背产生一定的纵向突起变形,但在本实用新型的隆倾互抑支撑结构中,下凹形的拱形支撑的拱背通过传力结构与设置在基坑底部的承压件相连接,其纵向突起变形会受到基坑坑底的限制,如此一来,使得坑底相当于受到一定程度的竖直挤压荷载,该挤压荷载可以有效的抑制坑底的隆起变形。
另一方面,因坑底通过承压件、传力结构和下凹形的拱形支撑紧密连接,当坑底拟发生隆起变形时,会受到上方下凹形的拱形支撑和传力结构相应的压制,这种压制作用必然会在下凹形的拱形支撑的拱背产生一定的竖向作用力,而下凹形的拱形支撑在其拱背承受竖向作用力时,将会在其拱脚产生相应的横向张力,这种横向张力正好抵御并抑制坑壁的内倾变形。
坑壁潜在的内倾变形和坑底潜在的隆起变形相互抑制的,可以较好地确保基坑的整体稳定性。
另外,可以将千斤顶设置在竖向传力结构之中,调节千斤顶时,会对下凹形的拱形支撑的拱背和坑底承压件同时施加荷载,进而实现调节和抑制坑底隆起变形和坑壁内倾变形。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一和实施例四的示意图;
图2为锥形连接杆的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二和实施例五的示意图;
图4为实施例三和实施例六的示意图;
图5为实施例七的示意图。
图中标记为:1-下凹形的拱形支撑,2-坑壁围护结构,3-连接杆,4-坑底,5-千斤顶,6-承压板,7-支脚,8-条梁,10-支杆,12-联动拱形支撑。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冶实久建设有限公司,未经中冶实久建设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239948.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顶杆式折叠器
- 下一篇:一种折叠式自行车的折叠车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