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灌注式生物培养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020239692.2 | 申请日: | 2010-06-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1737948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2-09 |
发明(设计)人: | 裴国献;王磊;金丹;江汕;姜晓锐;张鑫鑫;李方国 | 申请(专利权)人: | 裴国献 |
主分类号: | C12M3/00 | 分类号: | C12M3/00 |
代理公司: | 广州三环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4202 | 代理人: | 刘宇峰 |
地址: | 710032 陕西省西安市***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灌注 生物 培养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种子细胞与生物材料的接种与共培养的装置,尤其是涉及一种灌注式生物培养装置。
背景技术
当前组织工程研究主要包括了四个方面:种子细胞、生物材料、构建组织和器官的方法和技术以及组织工程的临床应用。组织工程的核心是建立由细胞和生物材料构成的三维空间复合体,这与传统的二维结构(细胞培养)有着本质的区别。随着三维细胞培养技术的兴起,越来越多的研究着眼于种子细胞与生物材料的接种与共培养,并取得了一系列的突破,生物反应器的概念与重要性越来越深入人心。
灌注式生物反应器的原理是通过蠕动泵的作用,不断泵入新鲜培养基,泵出代谢废产物,经由灌流速率的调节可使营养物质和代谢废产物与细胞之间的物质传递、种子细胞/生物材料结构体内ECM的截留及流体产生的剪切力之间达到平衡,组织培养性强。灌注式生物培养装置是灌注式生物反应器系统的核心装置,如何设计好的灌注式生物培养装置以最大限度地提高灌注培养效果,一直是人们亟待突破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灌注式生物培养装置,具有合理的结构,为三维细胞培养技术提供了更高效的培养装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灌注式生物培养装置,包括:底座,向外装有进液管道接口;顶盖,向外装有出液管道接口;前盖,安置在所述顶盖上;培养舱外壳,设置在底座与前盖之间;支架套管,设置在所述培养舱外壳内,所述支架套管的一端通过底座密封圈连接底座,另一端通过顶盖密封圈连接顶盖;所述支架套管内设置有支架接套和套管密封圈,以致在所述支架套管内限定容纳生物材料的空间;以及固定杆,两端分别连接底座和前盖以致将培养舱外壳固定在底座与前盖之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灌注式生物培养装置的进一步特征,所述培养舱外壳、支架套管、支架接套、顶盖均为圆柱形,而所述底座密封圈、顶盖密封圈和套管密封圈均为O形密封圈。
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灌注式生物培养装置的进一步特征,所述底座和前盖均带有矩形框架,分别开设对应的孔,供固定杆插入并紧固。
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灌注式生物培养装置的进一步特征,所述固定杆的端部通过焊接固定到前盖和/或底座。
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灌注式生物培养装置的进一步特征,所述固定杆的端部由锁定螺母锁紧固定到前盖和/或底座。
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灌注式生物培养装置的进一步特征,所述固定杆为四根,分别固定在底座和前盖的矩形框架的四个角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灌注式生物培养装置的进一步特征,所述底座与支架套管相连接的截面大于顶盖与支架套管相连接的截面。
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灌注式生物培养装置的进一步特征,所述底座与进液管道接口的固定方式是螺纹固定。
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灌注式生物培养装置的进一步特征,所述顶盖与出液管道接口的固定方式是螺纹固定。
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灌注式生物培养装置的进一步特征,所述顶盖与前盖的固定方式是螺纹固定。
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灌注式生物培养装置的进一步特征,所述顶盖还通过固定螺纹圈紧固所述前盖。
本实用新型的特点与优点在于:
(1)培养舱外壳内部为培养腔,放置着支架套管。生物材料置于支架套管内部,支架接套在其上方,可以调节放置生物材料的空间,同时有效地防止灌注过程中生物材料的移动。
(2)采用固定杆,尤其是多条固定杆的结构,使得培养舱外壳稳定地固定在底座与前盖之间。
(3)进液、出液两个管道接口的底部均采用螺纹设计,可随时从培养舱上进行拆卸,方便针对不同管径的医用硅胶管进行更换。
在运作时,整个培养装置以底座在下,顶盖在上的方式呈立位放置。培养液从进液管道接口流入,受泵压作用从下往上垂直流经支架套管内部的生物材料,再从顶盖的出液管道接口流出。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灌注式生物培养装置的横截面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灌注式生物培养装置的爆炸分解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灌注式生物培养装置的组装后的示意图;
图4是图3所示的灌注式生物培养装置的另一个角度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结构、特征和功能,以下提供了结合具体实施方式的详细的描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裴国献,未经裴国献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23969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直吹管拆装装置
- 下一篇:一种连续出料式农作物秸秆热解炭化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