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利用循环水从锅炉烟气中吸收逃逸氨的脱硫塔有效
| 申请号: | 201020239689.0 | 申请日: | 2010-06-25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744294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2-16 |
| 发明(设计)人: | 张频;崔海会;赵翼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紫光威肯环保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01D53/78 | 分类号: | B01D53/78;B01D53/50 |
| 代理公司: | 北京清亦华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01 | 代理人: | 罗文群 |
| 地址: | 100084 北京市海***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利用 循环 锅炉 烟气 吸收 逃逸 脱硫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利用循环水从锅炉烟气中吸收逃逸氨的脱硫塔,属于环境保护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对锅炉烟气的氨法脱硫可以做到无废渣和废液排放,生成的产物硫酸铵能够被利用。但存在着氨逃逸的现象,造成对空气二次污染。氨逃逸主要是因为氨水进入脱硫塔以后突然受热,部分氨水还没有来得及与二氧化硫进行化学反应就遇热分解,变成了氨气与水蒸气后,其中的氨气随烟气一同进入大气中,造成对大气的污染。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出一种利用循环水从锅炉烟气中吸收逃逸氨的脱硫塔,改变已有脱硫塔的结构,在脱硫塔的烟气出口处增加一套循环水装置,用循环工艺水吸收逃逸的氨,以进一步回收烟气中的氨,达到回收利用的目的,同时又消除氨对环境的二次污染。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利用循环水从锅炉烟气中吸收逃逸氨的脱硫塔,塔体内,自上而下依次设有除雾器、上循环水喷淋层、脱硫塔隔层、下循环水喷淋层和下喷淋层;所述的脱硫塔隔层上设有多个通气孔,通气孔上设有气帽,通气孔之间形成水槽,水槽通过循环水泵和循环水管与上循环水喷淋层和下循环水喷淋层相互连通。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利用循环水从锅炉烟气中吸收逃逸氨的脱硫塔,烟气经过氨法脱硫系统处理,其中的SO2基本被脱除,但仍然有一部分剩余的氨(NH3)以及少量的SO2混合在净化烟气中,这些剩余的NH3与SO2经过喷淋的循环水的洗涤,被溶解在水内,循环水向下运行,与循环液汇合成为脱硫混合液,实现了对氨的回收利用,同时又消除氨对环境的二次污染,有利于环境保护。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利用循环水从锅炉烟气中吸收逃逸氨的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中,1是塔顶,2是除雾器,3是上循环水喷淋层,4是气帽,5是脱硫塔隔层,6是通气孔,7是循环水泵,8是循环水管,9是补充水管,10是水槽,11是下循环水喷淋层,12是下喷淋层。图中箭头为烟气运行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利用循环水从锅炉烟气中吸收逃逸氨的脱硫塔,其结构如图1所示,塔体内,从塔顶1开始,自上而下依次设有除雾器2、上循环水喷淋层3、脱硫塔隔层5、下循环水喷淋层11和下喷淋层12。脱硫塔隔层5上设有多个通气孔6,通气孔6上设有气帽,通气孔6之间形成水槽10,水槽10通过循环水泵7和循环水管8与上循环水喷淋层3和下循环水喷淋层11相互连通。
以下结合附图详细介绍本实用新型提出的脱硫塔的工作原理和工作过程:
内部含有残存的二氧化硫和未完全反应的氨的被净化烟气,从脱硫塔底部进入塔内。烟气通过脱硫塔隔层5上的通气口6向上运行,进入循环水吸收区,与上循环水喷淋层3的喷头中喷出循环水继续接触反应,生成氨水、亚硫酸铵或亚硫酸。这些生成物与循环水一起向下运行,进入由下循环水喷淋层11和下喷淋层12组成的吸收区域。为了防止循环水直接进入吸收区域,在通气孔6的上面加气帽4,以阻止循环水向下运行,而烟气可以向上运行。循环水在运行过程中通过循环泵7加压,沿循环水管8进入上循环水喷淋层3和下循环水喷淋层11的喷头中喷出,再进入循环泵依次循环。此时烟气被进一步净化完全达到排放的标准。被净化的烟气经过除雾器2除去大部分水分后经塔顶1进入烟囱排出。其中的补充水管9用于向循环水系统补充水源。其中的下喷淋层12的喷水,通过循环泵从脱硫塔的下部抽取(图中为示出)。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用的除雾气由北京时代泰科净化技术开发有限公式生产。也可以使用武汉守望环保有限公司生产的产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紫光威肯环保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北京紫光威肯环保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23968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