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气弹簧充气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020239606.8 | 申请日: | 2010-06-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1747999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2-16 |
发明(设计)人: | 罗平;唐旭东;刘永贵 | 申请(专利权)人: | 隆昌山川精密焊管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K15/20 | 分类号: | F16K15/20;F16K15/14 |
代理公司: | 成都九鼎天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1214 | 代理人: | 姚温明 |
地址: | 642177***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弹簧 充气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气弹簧的充气装置。
背景技术
气弹簧是一种起支撑、缓冲等功能的汽车工业配件,它是以气体和液体为工作介质的一种弹性元件,由缸筒、活塞杆、活塞及若干密封、导向件组成,其在密闭的缸筒内充入惰性气体或者油气混合物,使腔体内的压力高于大气压的几倍或者几十倍,利用活塞两侧的截面积不同(一端接有活塞杆而另一端没有)从而产生压力差来实现活塞杆的运动。由于在活塞内部设有通孔,活塞两端气体压力相等,而活塞两侧的截面积不同,在气体压力作用下产生向截面积小的一侧的压力,即撑杆的弹力,弹力的大小可以通过设置不同的充气压力来实现。
通过上述工作原理可知,对于气弹簧来说其弹力的大小是最重要的基本性能之一,为了满足其性能的实现,就要保证其在生产过程中及充气后充入压力的稳定,现有气弹簧充气装置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带有进气口和排气端的充气室4、设于充气室4排气端内的中空的限位块5、装于缸筒8上的堵头6,堵头设有台肩和进气孔,在堵头6的进气孔外端部设有锥形的气堵7;充气时,高压氮气通过进气口、限位块5从缸筒8尾部的堵头6与气堵7配合的缝隙处进入缸筒8内部,待其达到规定压力并保压后产品上行与限位块5顶紧,将气堵7外露的过盈部分压入堵头6的进气孔内,对缸筒8内气体进行密封,完成整个气弹簧的充气过程,该充气结构有如下缺点:
1、堵头6进气孔及与其配合的气堵7尺寸小、精度要求高,导致制造成本高;
2、堵头6进气孔孔径较小,其加工难度大,不易保证其尺寸的一致性及稳定性,并且容易在孔口处产生椭圆,影响气弹簧的密封效果,造成气体的隐性泄露;
3、现有的加工工艺方法不能保证堵头6进气孔内表面的粗糙度,这样就会导致堵头6进气孔与气堵7的密封配合面粗糙,产生缝隙,导致气体泄露;
4、现有的充气结构一旦充入气体密封后,即不能进行再次的补充气,无形之中造成了废品的增多。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不足,提供一种气弹簧充气装置,它具有成本低、废品率低、弹力波动范围较小、气体难以泄露的优点。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气弹簧充气装置,包括带有进气口和排气端的充气室、设于缸筒上的堵头,堵头设有台肩,其特征在于充气室的排气端紧靠在堵头的台肩上,堵头还内设有盲孔和连通盲孔与堵头侧壁的旁通孔,在与旁通孔对应的侧壁上通过紧配合套有橡胶密封圈。
充气时,高压氮气从充气室进气口处充入,然后通过盲孔、旁通孔推开抱紧在堵头侧壁上的橡胶密封圈(起单向阀作用)进入气弹簧缸筒内部,达到规定压力并保压后结束对整个气弹簧的充气过程,此时橡胶密封圈在缸筒内气体的作用下牢牢地抱紧在堵头外壁上起密封作用;该充气装置有如下优点:
1.堵头进气口精度要求低、尺寸无配合性要求,降低了制造成本;
2.利用橡胶密封圈代替金属材质的气堵降低了零件成本;
3.充气压力沿程损失较少,充气后气弹簧弹力波动范围较小;
4.可以对气弹簧进行补充气,从而降低废品率;
5.利用橡胶密封圈对充气通道进行密封,大大提高了密封的可靠性,可降低气弹簧充气后从堵头旁通孔处气体泄露的比例,从而保证产品质量的稳定。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在堵头的外侧壁上还设有两定位台肩,所述橡胶密封圈置于两定位台肩之间;便于固定橡胶密封圈;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成本低、废品率低、弹力波动范围较小、气体难以泄露、产品质量稳定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气弹簧充气装置充气时的主视图。
图2为现有气弹簧充气装置充气结束时的主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如图3所示,该气弹簧充气装置,包括带有进气口1a和排气端的充气室1、设于缸筒上的堵头2,堵头2设有台肩2a,充气室1的排气端紧靠在堵头2的台肩2a上,堵头2还内设有盲孔2b和连通盲孔2b与堵头侧壁的旁通孔2c,在堵头2的外侧壁上还设有两定位台肩2d和2e,在与旁通孔2c对应的侧壁上通过紧配合套有橡胶密封圈3,所述橡胶密封圈3置于两定位台肩2d和2e之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隆昌山川精密焊管有限责任公司,未经隆昌山川精密焊管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239606.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连续油雾发生装置
- 下一篇:一种管式胶带机的托辊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