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多动力马达无效
申请号: | 201020235970.7 | 申请日: | 2010-06-24 |
公开(公告)号: | CN201726278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1-26 |
发明(设计)人: | 谢杨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谢杨辉 |
主分类号: | H02K16/00 | 分类号: | H02K16/00;H02K5/16;H02K5/14;H02K5/04;H02K15/00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顺天达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17 | 代理人: | 高占元;李琴 |
地址: | 中国香港*** | 国省代码: | 中国香港;8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动力 马达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动马达,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多动力马达。
背景技术
电动马达是把电能转换成机械能的动力设备。在机械、冶金、石油、煤炭、化学、航空、交通、农业以及其它各种工业中,马达被广泛地应用着。随着工业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需要采用各种各样的控制马达作为自动化系统的元件。一般来说,现有的电动马达主要由安装在机壳内的一组定子和转子以及转轴构成,转子固定于转轴上,定子固定于机壳上。接通电流后,转子在电磁力矩作用下开始旋转,进而通过转轴向外输出机械功率。然而,现有的这种电动马达的额定功率是单一的、固定的。对于某些以电动马达驱动的设备,要求起动时转矩很大,起动后正常运行时转矩减小,为满足起动转矩的要求,这些设备必须配备额定功率远大于正常运行时的功率的马达,造成负载率很低,马达效率、功率因数也很低,因而造成电能浪费。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多动力马达。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出一种多动力马达,包括一转轴以及共轴串联安装在所述转轴上的多组马达结构,其中每组马达结构包括一组转子和定子以及机壳,所述转子与所述转轴固定,所述定子固定于机壳的内壁;每两组马达结构之间由安装于所述转轴上的一中盖隔开,所述转轴的前、后两端分别通过轴承由锁紧于前、后两端的相应机壳上的前、后端盖所支撑。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每组马达结构还包括对应于每一组转子和定子设置的一换向器和一对电刷。所述一对电刷安装于对应机壳的周壁上沿径向对称设置的一对电刷安装孔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中盖包括盖体和从盖体的轴向前后两侧延伸出的直径稍小的前端和后端,所述中盖的前端和后端插入对应的前后两个机壳内,且所述中盖的盖体外沿与对应的前后两个机壳相抵并锁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端盖包括外端和直径稍小的内端,所述端盖的内端插入相应机壳内,所述端盖的外端与所述相应机壳的外端面相抵并锁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多组马达结构包括第一组马达结构和第二组马达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多动力马达采用多组马达结构共轴串联安装的设计,多组马达结构工作产生的转矩可在转轴上得到综合。通过外部控制电路接通其中一组或多组马达结构的电源,该多动力马达可提供不同的机械功率输出,以满足不同的需求,从而提高马达的负载率和工作效率,节省能源。而且,本实用新型多动力马达的多组马达结构可选择性的交替使用,能够保证在一组马达结构故障时由其它马达结构继续提供动力,确保了设备持续运行。
附图说明
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多动力马达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的多动力马达的立体结构爆炸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多动力马达的装配关系示意图;
图4是图2中的机壳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2中的前端盖的剖视图;
图6是图2中的中盖的剖视图;
图7是图2中的电刷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电动马达,由同轴安装的多组转子和相应的多组定子构成,通过外部控制电路来接通其中一组或多组定、转子的电源使其工作,便可为该电动马达提供不同的输出功率,以满足使用该马达的设备的不同动力需求。
图1和图2所示分别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多动力马达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和爆炸图。如图所示,该电动马达100可视为由两台普通的马达(即马达结构10和马达结构20)共轴串联组装而成,包括后端盖11、第一机壳12、第一定子13、第一转子14、第一换向器15、第一对电刷16a和16b、中盖30、第二对电刷26a和26b、第二换向器25、第二转子24、第二定子23、第二机壳22、前端盖21、和转轴4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谢杨辉,未经谢杨辉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23597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