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带有缓冲减震连接装置的电磁离合器有效
申请号: | 201020231795.4 | 申请日: | 2010-06-06 |
公开(公告)号: | CN201747820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2-16 |
发明(设计)人: | 李小霞;王兆宇;王学亮;邢子义 | 申请(专利权)人: | 龙口中宇机械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D27/14 | 分类号: | F16D27/14;F16F15/10;F16F15/12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65717 山东省龙***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带有 缓冲 减震 连接 装置 电磁离合器 | ||
(一)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涉及动力输出连接的电磁离合装置;具体涉及一种带有缓冲减震连接装置的电磁离合器。
(二)背景技术:现有技术中电磁离合装置,如汽车电磁风扇离合器,其传动轴连接端的法兰盘是与发动机动力输出轴刚性相连。由于发动机带动电磁离合器瞬间启动时转动扭矩很大,对发动机产生的反冲击力和噪音也很大,明显地降低了发动机的使用寿命。
(三)发明内容: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带有缓冲减震连接装置的电磁离合器,旨在减少发动机带动电磁离合器瞬间启动产生的反冲击力和噪音,以实现提高发动机的使用寿命。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这种带有缓冲减震连接装置的电磁离合器,包括电磁离合器和其传动轴;它是在所述传动轴的连接端部,设有缓冲减震连接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所述缓冲减震连接装置的结构,是法兰盘的连接孔内表面,与所述传动轴连接端的外周边表面,呈间距环套构成周边封闭的环形槽;在所述周边封闭的环形槽内腔,固连有缓冲减震层。
本实用新型通过采取上述结构,工作时,发动机输出轴与电磁离合器传动轴连接端设有的缓冲减震连接装置相接,当发动机输出轴通过其带动电磁离合器瞬间启动转动扭矩过大时,在缓冲减震连接装置的周边封闭环形槽内固连的缓冲减震层的柔性缓冲减震作用下,有效地减少了发动机瞬间启动产生的反冲击力和噪音,明显地提高了发动机的使用寿命。
(四)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种实施方式的剖视图;
图2为图1中本实用新型缓冲减震连接装置的右视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二种实施方式的缓冲减震连接装置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三种实施方式的缓冲减震连接装置剖视图。
(五)具体实施方式:图1-图4所示。这种带有缓冲减震连接装置的电磁离合器,包括电磁离合器和其传动轴;它是在所述传动轴1的连接端部,设有缓冲减震连接装置。所述缓冲减震连接装置的结构,是法兰盘2的连接孔内表面,与所述传动轴1连接端的外周边表面,呈间距环套构成周边封闭的环形槽;在所述周边封闭的环形槽内腔,固连有橡胶材料构成的缓冲减震层3(图2-图4所示)。
所述周边封闭的环形槽形体,本实用新型根据不同缓冲减震的设计要求,可以是在所述周边封闭的圆环形槽周边上,对称连有两个凹形环槽(图3所示);也可以是在所述周边封闭的圆环形槽周边上,均布连有四个凹形环槽(图2所示);当然还可以是在所述周边封闭的圆环形槽周边上,均布连有五个凹形环槽(图4所示)。工作时,汽车发动机输出轴,与本实用新型的缓冲减震连接装置的法兰盘2相接,当汽车发动机的输出轴通过法兰盘带动电磁风扇离合器传动轴1瞬间启动转动扭矩过大时,在缓冲减震连接装置的周边封闭环形槽内,通过固连的橡胶材料构成的缓冲减震层3的柔性缓冲减震作用下,有效地减少了汽车发动机瞬间启动产生的反冲击力和噪音,明显地提高了发动机的使用寿命。当汽车发动机工作水温需要对其进行冷却时,水温感应开关控制电磁铁芯5的电磁线圈得电产生电磁吸力,通过传动盘6端面将吸合盘7端面快速吸合相连,并带动与所述吸合盘相接的风扇固定盘8上的风扇同步转动,对发动机水温进行冷却降温。当汽车发动机的水温降至设定温度时,水温感应开关即控制电磁铁芯5的电磁线圈断电磁力吸合消失,与风扇固定盘8相连的吸合盘7端面,快速与传动盘6端面分离,连于风扇固定盘8上的风扇停止工作(图1所示)。根据不同的设计安装要求,本实用新型的电磁离合器,还可以与其它动力输出连接应用在不同的缓冲减震场所,同样能够实现柔性缓冲减震的积极效果。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无需经过创造性劳动就能够联想到的其它技术特征,还可以做出若干种基本相同方式的变型和改进,实现基本相同的功能和产生基本相同的效果,如缓冲减震连接装置的周边封闭环形槽形体,还可以是在所述周边封闭的环形槽周边上,至少连有两个凸形环槽。这些变化显然应视为等同特征,均属于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之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龙口中宇机械有限公司,未经龙口中宇机械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23179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