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罩式炉的对流板有效
| 申请号: | 201020228276.2 | 申请日: | 2010-06-13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746581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2-16 |
| 发明(设计)人: | 娄奇袭;梁振杰;樊桂丰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波宝新不锈钢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C21D9/673 | 分类号: | C21D9/673 |
| 代理公司: | 宁波诚源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2 | 代理人: | 袁忠卫;方闻俊 |
| 地址: | 315807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罩式炉 对流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罩式炉的对流板。
背景技术
不锈钢罩式炉是周期式退火炉,需将退火钢卷3~4卷堆成一垛置于炉台上,不锈钢原料钢卷的内径为Φ762mm,最大外径为Φ2000mm,并在卷与卷之间各放置一块对流板进行退火,如图3所示,对流板由上下两层扇形块及中间一层连接板焊接而成,对流板的内径为580mm,外径为2052mm,对流板始终覆盖在钢卷的整个面上。由于原料卷的卷型不平整,存在着溢出边(主要在内圈)导致钢卷在退火后溢出边部分被对流板压坏产生压痕,致使损坏部分的钢卷不得不被切废,严重影响钢卷的收得率;不锈钢原料卷生产时前几圈卷取不齐整(一般在4圈左右)便成为溢出边,溢出部分高度通常在20mm,最高的在30mm左右。同时由于受力的不均在高温下导致对流板存在变形、焊缝开裂,影响了对流板的使用寿命同时焊缝开裂在使用中存在安全隐患。随着罩式炉机组产能的提升,钢卷内圈上的对流板压痕缺陷发生量也越来越大。
如一专利号为ZL02215381.0(公告号为CN2528779Y)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一种退火炉用对流板》披露了这样一种对流板结构
通过对原料钢卷的卷型以及目前使用的对流板结构分析得出,针对罩式炉原料钢卷的实际卷型情况,要避免钢卷产生对流板压痕缺陷,现有的对流板结构已不满足生产需要,要么改进钢卷的卷型来确保钢卷边部始终平整,要么对对流板的结构进行改进、另外设计。
综合难易程度及可操作性,我们通过卷型及对流板的结构分析,改变钢卷的卷型比较困难,相对改进对流板结构比较容易。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现状而提供一种能将溢出边外圈罩设住并能与钢卷充分接触的用于罩式炉的对流板。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用于罩式炉的对流板,包括连接板、多块上扇形块和多块下扇形块;所述各上扇形块固定在连接板的上端面上,各上扇形块沿圆周间隔布置,并使各上扇形块的内端面围成上圆形孔;所述各下扇形块固定在连接板的下端面上,各下扇形块沿圆周间隔布置,并使各下扇形块的内端面围成下圆形孔;所述上圆形孔和下圆形孔的圆心位于同一轴线上;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圆形孔的孔径大于所述上圆形孔的孔径。
由于不锈钢原料卷生产时前几圈卷取不齐整(一般在四圈左右)便成为溢出边,溢出部分高度通常在20mm,最高的在30mm左右,因此上述各下扇形块内端的高度为20~30mm。为确保能将溢出边在深度方向上完全罩住,上述各下扇形块内端的高度以30mm为最佳。
不锈钢原料卷的内径为Φ762mm,最大外径为Φ2000mm;以原料厚度4.0mm计算,移除的四圈相当于32mm厚,即卷型不平整部分的内径为Φ794mm,而现有对流板的内径为580mm,外径为2052mm,因此上述下圆形孔的孔径比上圆形孔的孔径大214~300mm。在充分考虑行车在吊装放置对流板可出现的位置偏差,上述下圆形孔的孔径比上圆形孔的孔径大300mm为最佳。
由于高温退火中的钢卷有一定的软化,下扇形块的边部与钢卷直接接触,使钢卷产生了点状的压痕缺陷,为解决这个问题,上述各下扇形块内端部设有倒角。倒角增大了与钢卷接触面积消除了钢卷上的压痕缺陷。经多次试验得出上述倒角的角度为30°,倒角的深度为40mm为佳。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本对流板主要是对下扇形块的内端进行切割,使下圆形孔的孔径大于所述上圆形孔的孔径,这样下扇形块与上扇形块围成的环形空间可以完全包含钢卷内圈的溢出边部分,从而达到了消除表面钢卷的对流板压痕缺陷;而且由于切割调部分下扇形块的内端,减少了对流板的材料,降低了对流板的制造成本;还有,该对流板能与钢卷端面各部分充分接触,受力均匀,彻底消除对流板开裂变形的问题,增加了对流板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俯视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剖视图;
图3为现有对流板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如图1、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波宝新不锈钢有限公司,未经宁波宝新不锈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22827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节能六梭塑料编织机
- 下一篇:改进的高炉送风湿度检测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