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车用热熔沥青板试验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020221083.4 | 申请日: | 2010-06-02 |
公开(公告)号: | CN201828505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5-11 |
发明(设计)人: | 陈淑君;伍军华;陈拯 | 申请(专利权)人: |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19/04 | 分类号: | G01N19/04 |
代理公司: | 芜湖安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4107 | 代理人: | 徐晖 |
地址: | 241009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车用热熔 沥青 试验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用热熔沥青板高温性能试验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车用热熔沥青板试验装置。
背景技术
热熔沥青板应用于平铺在车身内腔底板,受热后应紧贴于车身上宽度不同的凹槽,这样才能发挥其减震降噪的作用,因此热熔型沥青板受热后贴附凹槽的能力是极其重要的质量指标之一。
目前,行业上通用的试验方法是圆孔式试验方法,但问题是该方法只能考察沥青板受热后下凹的情况,不能很好的模拟车身宽度不同的凹槽贴附情况,同时应用此方法时,如果沥青板沥青含量较多,则很容易下垂断裂,从而无法进行试验评价。
提供一种新型的热熔沥青板试验装置,解决在考察沥青板受热下凹的同时,又对沥青板受热后贴附不同宽度凹槽的能力进行考察是现有技术需要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车用热熔沥青板试验装置,以达到在考察沥青板受热下凹的同时,又对沥青板受热后贴附不同宽度凹槽的能力进行考察的目的。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车用热熔沥青板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试验装置为矩形板状结构,矩形板上设置有多个宽度不同的凹槽,从而通过试验装置上的凹槽结构,不仅可以考察沥青板的受热下凹情况,还可以考察热熔型沥青板受热后贴附不同宽度凹槽的能力。
所述的凹槽的数目为五个,凹槽深度为10毫米,其宽度分别为10毫米、20毫米、30毫米、40毫米、50毫米,从而通过不同宽度的凹槽检验沥青板的贴附凹槽能力。
所述的凹槽的侧面垂直于其底部,保证了检验沥青板贴附能力的精确性。
所述的实验装置的宽度为250毫米,长度为330毫米,从而保证了其面积可以覆盖整个沥青板。
所述的试验装置使用的材料为45#钢,从而保证了整个试验装置的强度。
所述的试验装置的表面为电泳漆涂层,减少了在试验过程中试验装置对沥青板的干涉。
一种车用热熔沥青板试验装置,由于采用上述结构,该试验装置具有以下优点;1、在考察沥青板受热下凹的同时,又对沥青板受热后贴附不同宽度凹槽的能力进行考察,使考察范围更加全面,更加直观的反应沥青板的性能;2、操作简便、可重复使用,试验成本低。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车用热熔沥青板试验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车用热熔沥青板试验装置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现有技术中热熔沥青板试验装置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2所示,一种车用热熔沥青板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试验装置为矩形板状结构,矩形板上设置有多个宽度不同的凹槽,从而通过试验装置上的凹槽结构,不仅可以考察沥青板的受热下凹情况,还可以考察热熔型沥青板受热后贴附不同宽度凹槽的能力。
凹槽的数目为五个,凹槽深度为10毫米,其宽度分别为10毫米、20毫米、30毫米、40毫米、50毫米,从而通过不同宽度的凹槽检验沥青板的贴附凹槽能力。
实验装置的宽度为250毫米,长度为330毫米,从而保证了其面积可以覆盖整个沥青板。
凹槽的侧面垂直于其底部,保证了检验沥青板贴附能力的精确性。
试验装置使用的材料为45#钢,其表面为电泳漆涂层,从而保证了整个试验装置的强度,减少了在试验过程中试验装置对沥青板的干涉。
本实用新型模拟实际车身上热熔沥青板的工作状态,根据车身内腔底板的形状提出了一种包含不同宽度的凹槽试验装置。试验时,沥青板受热软化下垂后可直接落在凹槽内,解决传统的圆孔式试验方法中沥青板发生断裂无法评价的问题,同时能更直观的考察对车身宽度不同凹槽的贴附情况。
为了测试热熔型沥青板受热后贴附不同宽度凹槽的能力,凹槽宽度分别设计为10毫米、20毫米、30毫米、40毫米和50毫米。贴附的凹槽宽度越窄,说明该沥青板的贴附凹槽能力越强。
在试验的过程中将被测试沥青板样条平铺于凹槽试验板上,承受一定的热负荷后将凹槽试验板取出冷却,观察沥青板与不同宽度的凹槽底部接触的情况。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示例性描述,显然本实用新型具体实现并不受上述方式的限制,只要采用了本实用新型的方法构思和技术方案进行的各种改进,或未经改进直接应用于其它场合的,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221083.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