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可折叠的容器、速食面和食品材料的封装有效
申请号: | 201020220330.9 | 申请日: | 2010-05-31 |
公开(公告)号: | CN201816988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5-04 |
发明(设计)人: | 陈忠郁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忠郁 |
主分类号: | B65D85/816 | 分类号: | B65D85/816;A47G19/22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立钧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05 | 代理人: | 刘芳 |
地址: | 中国台湾基隆市暖***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可折叠 容器 速食面 食品 材料 封装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可折叠的容器,特别涉及折叠后体积小、适于携带且可以重复使用的可折叠的容器、速食面和食品材料的封装。
背景技术
在环保观念的趋使下,随身携带可重复使用的环保筷、环保刀叉及汤匙等餐具已甚为普遍。然而,携带可重复使用的环保杯却仍不见流行。究其原因,在于某些传统的携行杯体积过大且不能收折而不利于随身携带。虽然,目前市面上有一些可折叠的容器,便于携带但是却有使用上不方便的缺点。
例如,图1为一现有可折叠的容器100在张开状态下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此现有可折叠的容器100通常由纸材作成,供临时装盛饮用水或其它饮料等用途。然而,受限于底部102的形状而无法自行站立,故使用上并不方便。
另外,图2为另一现有可折叠的容器200在张开状态下的示意图。通常,图2所示的现有可折叠的容器200与图1所示者具有相似的材质与用途。但是,由于底部202作成扁平状,同样无法自行站立而导致使用不便。也就是说,使用者在使用图1、2的可折叠的容器时,并须一直拿着而无法任意放置于桌面或其它地方。
综上所述,业界需要一种可以折叠且折叠后体积小而适于携带的容器,尤其是,可以重复使用的容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揭示一种可折叠的容器。该可折叠的容器包括一侧壁以及一底部。该底部连接该侧壁而构成一内部空间及一开口。该底部具有一底部外缘及一圆锥面。该底部外缘使该容器可站立在一平面上。该圆锥面由该底部外缘向内朝该开口延伸,使得该容器可以任意折叠。
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揭示一种可折叠的容器。该可折叠的容器包括一侧壁以及一底部。该侧壁具有第一组复数微细沟槽,该第一组复数微细沟槽使得该侧壁可向该容器内部折叠。该底部具有第二组复数微细沟槽,且该底部实体连接该侧壁而构成一内部空间及一圆形开口,其中,该底部一正方形平面且具有一底部外缘,使该容器在完全展开时可站立在一平面上,而该第二组复数微细沟槽使得该底部可向内朝该圆形开口折叠。
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揭示一种速食面的封装。该速食面的封装包括一面体、上述任一的可折叠的容器、以及一包装袋。该包装袋封装该面体与折叠后的该可折叠的容器。
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揭示一种食品材料的封装。该食品材料的封装包括一食品材料、上述任一的可折叠的容器以及一包装袋。该包装袋封装该食品材料及经折叠后的该可折叠的容器。
本实用新型的其他方面,部分将在后续说明中陈述,而部分可由说明中轻易得知,或可由本实用新型的实施而得知。本实用新型的各方面将可利用所附的权利要求中所特别指出的元件及组合而理解并达成。需了解,前述的一般说明及下列详细说明均仅作举例之用,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现有可折叠的容器在张开状态下的示意图;
图2为另一现有可折叠的容器在张开状态下的示意图;
图3A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可折叠的容器在张开状态下的示意图;
图3B为图3A的可折叠的容器在折叠状态下的示意图;
图4A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的可折叠容器的握柄的前视图;
图4B为图4A的可折叠容器的握柄的侧视图;
图5A为一适用于图3A的可折叠容器的隔热套的示意图;
图5B为另一适用于图3A的可折叠容器的隔热套的示意图;
图6A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的可折叠的容器在张开状态下的示意图;
图6B为图6A的可折叠的容器在折叠状态下的示意图;
图7A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可折叠容器的外盖的示意图;
图7B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可折叠容器的内塞式的外盖的示意图;
图7C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可折叠容器的内塞式的外盖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可折叠容器与外盖用于速食面封装的示意图。
图9为图8的可折叠容器与外盖在使用状态下的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00 容器 102 底部
200 容器 202 底部
300 容器 302 底部
304 侧壁 306 底部外缘
307 圆锥面 308 开口
309 内部空间 310 侧壁微细沟槽
312 圆锥面微细沟槽 400 容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忠郁,未经陈忠郁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220330.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负电压保护系统及方法
- 下一篇:锂离子电池的形成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