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城市污水厂排放标准升级优化处理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020219333.0 | 申请日: | 2010-06-09 |
公开(公告)号: | CN201729741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2-02 |
发明(设计)人: | 徐景颖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市政工程东北设计研究总院 |
主分类号: | C02F9/14 | 分类号: | C02F9/14 |
代理公司: | 吉林长春新纪元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22100 | 代理人: | 余岩 |
地址: | 130021 ***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城市 污水 排放 标准 升级 优化 处理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净化处理技术,尤其是涉及一种城市污水厂排放标准升级优化的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我国城市污水年排放量目前约500亿吨。近2000座污水处理厂,处理率达70%左右。早期兴建的污水处理厂是按二级标准设计,是比较低的[CODcr<100,BOD5<30,SS<30,NH3<25(30),TP<3(单位均为mg/L)]。一般生化处理工艺均可达到这一标准。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环境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的建立,并提出节能减排的目标,污水处理厂的排放标准升级为一级B或一级A的标准[CODcr<60-50,BOD5<20-10,SS<20-10,NH3<15(8)-8(5),TP<0.5]。若CODcr由100降为50以下,全部标准达到一级A的水平,那么全国每年可回用水资源400多亿吨,循环利用或作第二水源,不仅就地缓解了供水的紧张局面,不必远程调水,还节省能源,而且可减排CODcr250万吨/年。
目前,关于城市污水进一步深度处理,使排放标准升级的优选设计方案,在国内外尚无成熟可靠地借鉴。当前,新设计的污水处理厂,特别是对于北方寒冷地区低温生化的困难,更提不出合理可行的做法。只是在常规的二级生化处理之后,再补充生物曝气滤池,甚至采用二级以至三级,因反硝化碳源不足,又必须投加甲醇,无谓的增加污水处理的成本。还有将供水除浊度的一套工艺,设置在二级生化处理之后,通过化学混凝和絮体分离,只能去除20-30%的CODcr。即使从国外引进的MBR工艺(膜组件),也同样是建设投资大,成本高,管理麻烦。此外,污染质转移到泥中,为污泥减量化合利用造成困难,除磷脱氮功能也差。上述做法都是设计理念偏离了污水生化处理后的水质特点。
污水的生化处理仍是当今的发展方向,一般的生化处理工艺对于CODcr的去除,均能由原水的350-400mg/L降到100mg/L以下。可是,再进一步由低浓度100mg/L降低到60-50mg/L以下,就很难了。主要原因是可生化的有机物通过长时间的曝气生化处理,已无机化,变为CO2、H2O和无机盐类,剩余有机物绝大部分是惰性不可生化的。就是尚存的少部分可生化的有机物,也因浓度太低,生物氧化速率也极为缓慢。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污水处理排放达到一级B或一级A标准的升级优化处理装置。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城市污水厂排放标准升级优化处理装置,包括生物选择池、厌氧池、曝气池、沉淀池,其特征在于:在曝气池的后部1/5-1/4处设置活性炭生物流化床。
沉淀池后面连接石英砂滤池。
本实用新型的积极效果:由于活性炭载体吸附性能强,可在孔隙中富集有机物及溶解氧,提高了生化反应速率。载体表面的生物膜,不断地脱落更新,起到了生物再生的作用。反应池前部的厌氧区,水流停留时间1.0小时完成厌氧除磷的功能。聚磷菌吸收了原水中的有机物,将磷溶于水中。而在曝气区,聚磷菌又多倍的吸收了本体的需磷量,变为活性污泥。从系统中通过排泥将磷从水中除去。通过生物选择进行生物除磷,污泥中的磷含量可达6-7%(而一般活性污泥法的排泥水中也只有2-3%)。污水中的磷由5-6mg/L降为1mg/L左右。如进一步降至0.5mg/L以下,需通过投药混凝接触过滤的常规工艺。就是说,在已有的污水厂沉淀池后,再加一级砂滤池即可。
附图说明
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本实用新型包括生物选择池1、厌氧池2、曝气池3、沉淀池5,在曝气池的后部1/4处设置格宽2mm的网格4,网格内投加粒径4-8mm不定型活性炭,不定型活性炭投加量占曝气池容积的20%,其真比重0.8-1.0,曝气强度水汽比1/5-1/6,污泥沉淀浓缩池后面连接石英砂滤池6。
工作时,生物选择池:停留时间:5分钟;来水中COD浓度:300mg/L;污泥由沉淀池回流至生物选择池,回流污泥浓度8g/L;
厌氧池:停留时间:1.5h;厌氧池混合速度(水流速)≥0.3m/s;搅拌能量:8-10W/m3;SS:2000-3000mg;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市政工程东北设计研究总院,未经中国市政工程东北设计研究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21933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