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城市污水中氮磷的处理系统有效
| 申请号: | 201020216864.4 | 申请日: | 2010-05-26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746425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2-16 |
| 发明(设计)人: | 王发珍;张宝林;林虹;王凯;张春艳;牛薇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伊普国际水务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C02F9/14 | 分类号: | C02F9/14 |
| 代理公司: | 北京凯特来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60 | 代理人: | 郑立明;田治 |
| 地址: | 100176 北京市经济技***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城市 污水 中氮磷 处理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处理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对城市污水中氮磷的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排水标准的不断提高,污水处理厂排水中对氮磷的排放要求也日益提高。在脱氮与除磷的联合工艺中,由于两个过程所涉及的微生物在性质及最佳代谢条件上有较大的差别,在同一处理流程中,很难达到协调而稳定地运行。并且,传统的脱氮除磷工艺中通过排放的剩余污泥的方法将污水中的磷转移至污泥中,若排放的剩余污泥处理不当,污泥中的磷会重新释放至环境,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污水处理工艺中脱氮与除磷很难协调的缺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城市污水中氮磷的处理系统,既能高效去除污水中的氮又能高效去除污水中的磷,且不会使污泥中的磷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
本实用新型解决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城市污水中氮磷的处理系统,包括:
脱氮子系统和化学除磷子系统;
其中,所述脱氮子系统由初沉池、缺氧池、好氧池和二沉池顺次连接而成,所述初沉池的进水口作为污水进水口,二沉池的出水口作为好水出水口;所述好氧池内设有包埋硝化菌的生物载体和与空气压缩装置连接的曝气头;
所述化学除磷子系统由厌氧释磷池、混合反应池和化学沉淀池顺次连接而成;
所述脱氮子系统的二沉池的排泥口通过管路与所述化学除磷子系统的厌氧释磷池的进泥口连接;所述化学除磷子系统的化学沉淀池的出水口通过管路回连至所述脱氮子系统的缺氧池的进水口。
所述脱氮子系统的好氧池的出水口通过混合液回流管路回连至缺氧池的进水口;
所述好氧池的出水口处设有格栅。
所述脱氮子系统的缺氧池内设有搅拌设备。
所述化学除磷子系统的厌氧释磷池的剩余污泥排出口通过管路回连到所述脱氮子系统的缺氧池的进水口。
所述化学除磷子系统的混合反应池内设有搅拌设备。
所述包埋硝化菌的生物载体的体积占好氧池的有效容积的5~8%。
通过上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通过在脱氮子系统中设置的好氧池内设置包埋硝化菌的生物载体和与空气压缩装置连接的曝气头,有效提高了好氧池内对污水的脱氮效果,降低了污水在好氧池内的停留时间,达到了高效脱氮的效果。通过这种结构的脱氮子系统与化学除磷子系统配合,既能高效去除污水中的氮又能高效去除污水中的磷,很好的解决了传统的脱氮除磷工艺中脱氮与除磷很难协调,易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城市污水中氮磷的处理系统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处理城市污水中氮磷的处理系统,可克服现有技术中脱氮与除磷很难协调的缺点,通过脱氮子系统与化学除磷子系统配合,特别是在脱氮子系统的好氧池中设置包埋硝化菌的生物载体,不但提高了脱氮效果,且大大缩短了好氧池的水力停留时间,可达到既能高效去除污水中的氮又能高效去除污水中的磷的效果。
实施例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城市污水中氮磷的处理系统,该系统包括:
脱氮子系统和化学除磷子系统;
其中,脱氮子系统由初沉池11、缺氧池12、好氧池13和二沉池14顺次连接而成,脱氮子系统的初沉池11的进水口A作为污水进水口,二沉池14的出水口B作为好水出水口;化学除磷子系统由厌氧释磷池21、混合反应池22和化学沉淀池23顺次连接而成;脱氮子系统的二沉池14的排泥口141通过管路与化学除磷子系统的厌氧释磷池21的进泥口连接;化学除磷子系统的化学沉淀池23的出水口通过管路回连至脱氮子系统的缺氧池12的进水口121。
上述处理系统的脱氮子系统中,初沉池11的出水口与缺氧池12的进水口121连接,仞沉池11底部还设有排泥口C,该排泥口C可通过管路连接到外部的污泥处理系统。该初沉池11可使污水进行初次沉淀,去除污水中大部分悬浮物及少量的有机物。
缺氧池12内设有搅拌设备121,可使经初沉池11沉淀后的污水进入缺氧池12内在搅拌状态下进行反硝化脱氮,同时去除污水中的大部分有机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伊普国际水务有限公司,未经北京伊普国际水务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216864.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