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便携船无效
申请号: | 201020215765.4 | 申请日: | 2010-06-03 |
公开(公告)号: | CN201863991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6-15 |
发明(设计)人: | 王仑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仑 |
主分类号: | B63B5/00 | 分类号: | B63B5/00;B63B7/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36000 广西壮族自治***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便携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的是一种便携船,该便携船容易拆装,便于携带。
背景技术
人们在江、湖或近海作业时,需要使用小船,目前常用的小船一般都是小艇、小舢板、竹排或橡皮小船之类的工具,这些工具在使用过程中都或多或少存在着不足的地方,比如占用空间过大,不好存放,不好携带,安全性低;而橡皮小船需要充气,在上面站立不稳,存在漏气、船体撕裂的安全隐患。在这个领域里面,公告号是CN2108054U的实用新型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便携式船,其船体由可拆卸的船头、船身,船尾板和联接隔板以及防水外套组装而成,所有联接方式都用插销联接。这种便携式小船易拆装,轻便,但这种联接方式难以承受艇尾机的震动和强大的推力。此外,公告号是CN101445150,名称是塑料拼装船的实用新型专利申请,也公开了一种拼装游船,由塑料板及锁扣拼装而成,显然以上这两种船的拼装方式,船体不够牢固是其致命的缺点,只能适用平静的水面游玩。经过检索,并未发现有更理想的便携式小船的技术披露,在便携式小船的产品方面,还存在着空白点,本实用新型可以填补这方面的空白点。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便携船,克服现有便携式小船存在的占用空间过大,不好存放,不好携带,不够牢固,不耐风浪及作业时站立不稳的不足。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了这样的技术方案,一种便携船,包括船架和固定在船架上的甲板,在船架的两侧通过左浮体套管和右浮体套管分别联接着左浮体和右浮体,在船架的下端及后端,通过下轮架套管和后轮架套管联接着轮架。
采取上述措施的本实用新型,在船架上通过套管分别联接着左浮体、右浮体及轮架,左浮体、右浮体联接稳固后,即成为一艘轻便小船、轮架联接固定在船架后端,则成为艇尾机固定架。当左浮体、右浮体拆卸并置于甲板上后,再把轮架联接固定在船架的下部,即成为极易携带的船车。本实用新型拆装联接方便,设计合理科学,拆、装过程只需数分钟即可完成,因此,具有易存放,易携带,重量轻,耐风浪的特点,同时还具有可以在船体上安装艇尾机、风帆、划浆、空气桨等多种动力系统的余地。本实用新型结构科学合理,成本低廉,经济实用。
为了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述。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工作状态时的立体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拆卸后拖运转移时的立体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轮架置于后部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轮架置于下部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上述附图所示,本实用新型主要由船架1、甲板2和左浮体3、右浮体4和轮架5组成。船架1由强度较大的金属材料制作而成,船架1上设置有左浮体套管3-1,右浮体套管4-1,还设置有下轮架套管5-1和后轮架套管5-2。甲板2通过紧固件固定在船架1上。左浮体3和右浮体4上固定着左浮 体联接管3-2、右浮体联接管4-2,分别与船架1上左浮体套管3-1及右浮体套管4-1联接。左浮体3和右浮体4都是由浮力很强的轻型材料制备而成。轮架5上设置有两个车轮5-3,轮架5上,同样设置有轮架联接管5-4,可以按不同状态与船架1上的下轮架套管5-1联接或与后轮架套管5-2联接。上述所有部件联接后都需要使用紧固件加以固定。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工作状态,图2是本实用新型拆卸后拖运转移时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只要把拖运连接柄6连接上运输工具即可很方便地转移。本实用新型是这样联接的:如图3、图4所示,在左浮体3和右浮体4上,紧固着左浮体联接管3-2和右浮体联接管4-2,将它们与船架1上的左浮体套管3-1和右浮体套管4-1联接并紧固,把甲板2固定在船架1上,把轮架5上的轮架联接管5-4联接在船架1的后轮架套管5-2上即得到如图1所示的工作状态。拆卸时,把轮架5从船架1的后轮架套管5-2上拆下,将轮架联接管5-4与船架1的下轮架套管5-1联接,拆下左浮体3,右浮体4并安放于甲板2上即得到如图2所示的携带转移状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仑,未经王仑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21576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