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高底散热鞋无效
申请号: | 201020215643.5 | 申请日: | 2010-06-04 |
公开(公告)号: | CN201709516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1-19 |
发明(设计)人: | 关献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关献文 |
主分类号: | A43B7/38 | 分类号: | A43B7/38;A43B7/08;A43B13/1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57000 黑龙江省牡***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散热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鞋,特别是涉及一种高底散热鞋。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的通风鞋种类繁多,绝大多数都因为缺少实用性而无法面市,少数有一定实用性的设计虽然能够投放市场,也因为散热性、舒适性差,而倍受市场冷落。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散热性好、舒适性强的高底散热鞋。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高底散热鞋包括上鞋底和下鞋底,上鞋底与下鞋底通过间隔分布的支撑柱固定在一起,支撑柱之间为鞋底通气空间,上鞋底开有向下贯通通气空间的多个竖向通气孔,上鞋底的承重区域开小孔,非承重区域开大孔,或者承重区域不开孔,非承重区域开大孔或者开大孔和小孔。如此设计,上鞋底的承重区域开小孔时或者不开孔,与脚底承重区域的接触面较平坦有利于提高承重部位的舒适性,非承重区域开大孔有利于提高通气散热性能,又不会影响舒适性,非常符合人体工学原理;特别是通气空间的设置可提供更好的空气交换条件,更有利于通气和散热,即开孔实现鞋面空间与鞋底通气空间的气体交换,鞋底通气空间再与鞋底外周空间进行气体交换,从而实现强化通风散热目的。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当大小孔配合设置时,由于大孔与小孔的风阻不同,大小孔之间非常容易形成自然对流,从而更进一步地强化空气对流和热交换,实现散热性好、舒适性强目的。
另外,由于鞋底的高度是上鞋底和下鞋底及中间支撑柱高度的总和,鞋底总高度显著增加,能兼具增高功能。此鞋底虽然高,但鞋底平,没有普通高根鞋的坡度,走路不会痛苦。
由于鞋底由上鞋底和下鞋底及中间支撑柱三层组成,地面再热也不容易传到上鞋底。非常适合在酷热地面和环境穿用。
并且,支撑柱及鞋底通气空间的设计,不但能大大增加鞋底高度,而且还能减少鞋的重量。
因此,其具有质量轻,隔热、散热性好,舒适性强,兼具增高鞋功能,非常方便穿用,一鞋多用,性价比高的优点。
作为优化,上鞋底的主承重区域开小孔或不开孔,次承重区域开中孔,非承重区域开大孔。主承重区域即与脚面接触且压强大的区域,次承重区域即与脚接触且压强小的区域,非承重区域即不与脚接触的区域。如此设计,根据承重性质不同而分别设计不同大小的三级通气孔,能在强化通气散热性能的前提下,进一步优化舒适性能。这里的三级通气孔,并不仅限于三级,因为每一级别的通气孔还可再进一步细分为两个子级或多个子级。
作为优化,当主承重区域开小孔时,与脚后跟中心和与前脚撑中心或者和与脚指对应的区域不开孔。如此设计,能显著提高舒适性。
作为优化,上鞋底的主承重区域为与脚后跟中部和与前脚撑中部对应的区域或者和与脚指对应的区域;次承重区域为与脚后跟中部周边、与前脚撑中部外周、与脚底外侧、脚指对应的区域;非承重区域为与脚心或者脚弓对应的、或者和前脚撑与脚指之间对应的悬空区域。如此设计,站立和行走时,脚底面与上鞋底面的实际接触和承重情况相适应,在保证通风散热性能的前提下,强化舒适性。
作为优化,所述非承重区域的开孔为形状与悬空区域形状相应的单孔,或者为组合形状与悬空区域形状相应的多个大孔。如此设计,方便选择适用。非承重区域既然不承重(不会与脚底面接触),既使设计成与悬空区域相应的单孔也不会影响舒适性。非承重区域为组合形状与悬空区域相应的多个大孔时,由于大孔之间有间壁结构,又会相应改善鞋底的整体结构强度。
作为优化,所述支撑柱由边柱和内柱组成,所述边柱为圆柱形、所述内柱为圆柱形或者其它任何截面形状;所述上鞋底和下鞋底的间距大于或等于1厘米。如此设计,边柱为圆柱形有即美观,又能保证支撑性能;内柱为任何形状,则可根据通气孔设置需要,灵活设计内柱形状。所述上鞋底和下鞋底的间距大于或等于1厘米时,与更小的间距相比,能显著提高散热性能。
作为优化,所述小孔为圆形,所述中孔为圆形孔或者长条形孔。大孔为圆孔或者其它任何形状的孔。如此设计,圆形孔有利于保证鞋底结构强度;长条孔气流通过性能好,则能显著增加空气交换强度和显著增益热交换性能。
作为优化,所述下鞋底上面固装一层蓄水材料层,蓄水材料层与上鞋底之间的距离大于或等于1厘米,所述通气空间总容积大于支撑柱总体积。如此设计,所述下鞋底上面固装一层蓄水材料层时,在天气或路面奇热难耐时,可通过向蓄水材料层上注水来提高散热降温效果,即蓄水材料层中的水在蒸发时,会带走大量热量,从而实现强化散热目的。所述通气空间总容积大于支撑柱总体积时,与更小的通气空间相比,能保证实现气流交换和散目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关献文,未经关献文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21564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