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用于制作连接器端子的带料有效
申请号: | 201020215398.8 | 申请日: | 2010-06-04 |
公开(公告)号: | CN201656067U | 公开(公告)日: | 2010-11-24 |
发明(设计)人: | 张雪松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松下控制装置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R13/02 | 分类号: | H01R13/02;H01R43/16 |
代理公司: | 北京金信立方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5 | 代理人: | 黄威;郭迎侠 |
地址: | 100015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制作 连接器 端子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连接器制造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制作连接器端子的带料。
背景技术
连接器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用于连接两个有源器件,进行电流或信号的传输。如用于手机、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等数码电子产品中。
制造连接器的一般过程是:由带料进入同时成型模具中,再由立式注射机注射成型,并将多余部分切割掉而形成具有成型基体和位于成型基体两侧的端子。如图1和图2所示,带料是由基体13在其两端均加工出端子而形成的,其中一端的端子11将用于作为将要制作的连接器的端子,而另一端的端子仅仅是为了保证带料在同时成型模具的送料过程中不致发生歪斜而设置的,因此也称作假端子12。
如图3和图4所示,同时成型模具包括扣合在一起的上导板14和下导板15,上、下导板14、15均包括相对应的带料输送部17、成型部18和输出部19,与上导板14相对的下导板15的带料输送部17的一侧面上设置三条平行的凹槽16,一个带料10骑设在下导板15的中间凹槽与其一侧的凹槽之间形成的凸棱上,另一个带料10骑设在中间凹槽与其另一侧的凹槽之间形成的另一个凸棱上,并且使两个带料的两个端子11均位于中间的凹槽内,且两个端子11之间留有一定的距离,而两个带料10的两个假端子12分别位于两侧的凹槽内,使带料10在同时成型模具的带料输送部17的运行过程中平稳,而不致发生歪斜,从而避免中间凹槽内的两个端子11之间发生刮蹭,并保证两个端子11之间的距离。
上述的带料存在如下的问题:
1、由于需要在基体13的两端均加工出端子,因此存在加工复杂的问题;
2、该带料10的宽度大约为15mm左右,而最终作为连接器的端子的有效使用宽度却很小,从而造成材料的浪费,进而增加了加工成本;
3、由于假端子12的存在,容易在电镀工序造成假端子12的变形,从而无法保证产品的精度。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节省材料的用于制作连接器端子的带料。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用于制作连接器端子的带料,包括基体和设置在基体一端的多个端子,每个所述端子包括平直部和弯曲部,所述平直部由所述基体延伸而成,所述平直部的自由端向上弯曲形成带有弯钩的弯曲部。
作为优选,所述基体与所述多个端子一体成型。
作为优选,所述基体与所述多个端子均采用铜合金制成。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由于取消了现有带料中一侧的假端子,因此使带料的结构更简单,避免假端子在电镀工序中易变形造成精度无法保证,同时带料的宽度减小,从而节省了材料。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用于制作连接器端子的带料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的局部放大图。
图3为现有技术中的带料与同时成型模具的下导板的纵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现有技术中的同时成型模具与带料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用于制作连接器端子的带料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中的局部放大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用于制作连接器端子的带料与同时成型模具的纵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8为同时成型模具与本实用新型的用于制作连接器端子的带料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用于制作连接器端子的带料所使用的另一种同时成型模具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201-端子 202-基体
203-下导板 204-上导板
205-凹槽 206-导向挡板
207-带料输送部 208-成型部
209-输出部 210-带料
211-凸台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松下控制装置有限公司,未经北京松下控制装置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215398.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