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健身器材有效
申请号: | 201020212730.5 | 申请日: | 2010-05-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1823222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5-11 |
发明(设计)人: | 岑建力 | 申请(专利权)人: | 岑建力 |
主分类号: | A63B21/072 | 分类号: | A63B21/072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誉威圣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79 | 代理人: | 王正茂;宛文鸣 |
地址: | 315400 ***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健身 器材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健身器材,尤其涉及一种多功能健身器材。
背景技术
在众多的健身器材中,结构简单小巧的重力健身器材最为常见,例如哑铃或壶铃等。这类健身器材的基本结构通常为两个重力体通过一个把手连为一体。采用这种结构的健身器材的缺陷在于,器材本身结构固定,重量固定,导致器材的使用范围过窄,难于满足大众使用单个健身器材运用不同锻炼方法锻炼全身多个部位的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多功能的健身器材,该健身器材可拆分组合为新的不同的健身器材。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健身器材结构为:
一种健身器材,包括均为半环状的第一重力体和第二重力体,所述第一重力体和第二重力体上的两端均分别连接有一个把手,并通过把手之间的可拆卸连接而相互固定。
优选地,所述第一重力体和第二重力体大小相同,二者固定连接之后为完整的环形体。
优选地,所述第一重力体和第二重力体上的把手的对接面与重力体自身环形体的平面相垂直。
优选地,所述第一重力体把手的对接面上开设有与该把手方向一致的燕尾槽,第二重力体把手的对接上开设有与前述燕尾槽相适配的燕尾体,第二重力体上的燕尾体套入到第一重力体上的燕尾槽内后,第一重力体和第二重力体相互固定连接并形成一个环状的健身器。
优选地,所述第一重力体把手和第二重力把手的对接面上皆开设有燕尾槽,所述健身器材还包括一个用于将所述两个重力体固定连接的连接件,所述连接件呈板状,在连接件相反的两个面上分别设置与所述重力体把手上的燕尾槽适配的燕尾体,将连接件套入到燕尾槽内从而将第一重力体和第二重力体相互固定连接并形成一个环状的健身器。
优选地,所述第一重力体把手的对接面上设有插销,第二重力体把手的对接面上设有与前述插销相匹配的插孔,所述插销插入到所述插孔中并使用裹缠带缠紧二个把手后,第一重力体和第二重力体相互固定连接成一个环状的健身器。
优选地,所述插销和插孔均分别为两个。
进一步地,前述任一健身器材还包括与第一重力体把手为可拆卸连接的第一重力体辅助把手和与第二重力体把手可拆卸连接的第二重力体辅助把手,第一重力体和第二重力体相互拆开后装上各自的辅助把手即分别构成了新的健身器材。
进一步地,所述的辅助把手的对接面上分别设有与第一重力体、第二重力体把手相对应燕尾体、燕尾槽、插销、插孔。
优选地,所述健身器材还包括支座7,所述支座7具有一个平面,与该平面相反的一个面上设置有形状与所述第一重力体把手面或第二重力体把手面一致的凹槽,第一重力体或第二重力体插入所述凹槽中从而将两者固定连接。
与现有技术的健身器材相比,本健身器材可以通过分拆并重新组合而变成形状及重量不同的新的健身器材,以满足不同的训练重量和训练方法的要求,实现一器多用。同时,本健身器材采用环状重力体结构,健身器材的重力分布由线状变成了环状,从而使得使用该健身器材可以进行更为丰富的健身内容,不仅可以使更多的身体部位得到锻炼,而且增加了锻炼活动的乐趣。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立体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立体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配辅助把手的立体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的立体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配底座的立体结构分解示意图。
以上附图中所使用的标记分别为:
1-第一重力体,11-燕尾槽,12-插孔,2-第二重力体,21-燕尾体,211-燕尾槽,22-插销,3-第一重力体辅助把手,31-燕尾体,32-插销,4-第二重力体辅助把手,41-燕尾槽,411-燕尾体,42-插孔,5-裹缠带,51-粘接尼龙,6-环形重力体连接件,7-环形重力体支座,71-环形重力体支座凹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但应当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具体实施方式的限制。
实施例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岑建力,未经岑建力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21273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