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电触媒水处理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020211473.3 | 申请日: | 2010-06-02 |
公开(公告)号: | CN201737751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2-09 |
发明(设计)人: | 李树松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树松 |
主分类号: | C02F1/46 | 分类号: | C02F1/4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16013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触媒 水处理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触媒水处理装置,属于水处理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世界经济和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尤其是大气和水资源污染尤为严重,如果不能够引起人类的重视,不能够采取有效地措施加以预防和治理,将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健康,尤其是城市水质污染和目前在中国还没有引起社会普遍关注的农村畜牧业、养殖业粪便排放的污染,它们中硝酸性氮浓度较高,需氧元素含量较大,如果不能够很好的加以预防和处理,不仅仅导致水质的污染而且会使空气产生不同程度的污染。在供水方面,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饮水和工业用特殊用水也有了不同程度的要求。由于城市供水管网的老化和自来水厂采用氯进行消毒杀菌,氯与水、金属作用产生红锈和红锈水,这是每一个城市都常见到的问题,长期饮用会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对工业生产也会带来负面影响。然而目前的水处理装置大都是产生红锈后进行净化,这起不到从根本上治理的效果,而且大量消耗材料,更换不及时会导致二次污染。
另外,在城市污水和畜牧、养殖业排污中降低硝酸性氮元素浓度方面大都采用电渗析法和离子交换法来处理。这些方法一是去除的幅度小,二是运行维护成本高,处理速度慢。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触媒水处理装置能够避免传统的水处理装置的缺点。该装置将水通过加氢、特殊触媒颗粒以及微电场的催化作用处理后,达到排放和使用标准。通过控制中间环节的各个因素,还可以使水具有新的功能性,包括易被人体吸收的功能水、具有去污和界面活性化的清洁用水、被处理的工业污水和畜牧业、养殖业污水,既可以保护环境不受污染又可以用于植物的液体肥,有利环保和循环经济。此项技术可以初步成为一种新型的循环经济链条中的一环,减少目前污水给人类和自然环境带来的危害,提高蔬菜和农作物的产量和绿色程度,为农业生产节省大量的土地使用面积,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解决就业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避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集氢处理、电化学水处理技术以及媒介质为一体的水处理装置,具体地说是一种电触媒水处理装置。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触媒水处理装置,它的工作原理是将充分溶入氢的水通过一种由稀有天然矿物质与钛白粉经特殊工艺烧制而成的触媒颗粒,在微电场的作用下,将水中的红锈、硝酸性氮元素等有害成分置换出来,使其浓度大大降低甚至部分成分被彻底去除,使处理后的水达到排放和使用标准,并使水具有新的功能性。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触媒水处理装置,它的电化学处理机理为二氧化钛吸收紫外线电磁波形成负价电子,剥离价电子后形成带正电的空穴。负价电子的还原能力可将水中的氧还原成氢氧根,在加氢条件下,还可形成三氢二氧阴离子。空穴的氧化能力可将水中所含杂质的酸离子析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触媒水处理装置。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由三部分构成,它们分别是氢气溶解装置(A)、通电触媒槽(B)和电源装置(C)。氢气溶解装置(A)由氢气溶解器(1)、循环泵(10)、控制阀(4)、阀门(12)和管道构成的;通电触媒槽(B)是由通电触媒反应槽(7)、阴阳电极(13)、带有微孔的隔篦(14)、触媒(11)、阀门(12)和管道构成。氢气溶解装置(A)和通电触媒槽(B)通过管道和阀门(12)连接。
所述的氢气溶解装置(A)中的氢气溶解器(1)是一个密闭的容器,它的侧壁的下端设有两个进水口(2)和(5),进水口(2)通过输水管通入经过前期预处理的水;氢气溶解器(1)的侧壁的上端设有一个氢进口(3)和一个氢出口(9),氢进口(3)通过输气管通入氢,将氢溶于氢气溶解器(1)中的水中,氢出口(9)通过输气管道和阀门(12)与控制阀(4)相连,经过控制阀(4)一路经循环泵(10)通过管道和阀门(12)和氢气溶解器(1)的进水口(5)连接,另一路通过管道和阀门(12)与通电触媒槽(B)中通电触媒反应槽(7)的进水口(8)和氢气溶解器(1)侧壁的中部设有一出水口(6)连接,氢气溶解器(1)侧壁的中部设有一出水口(6),它通过管道和阀门(12)与通电触媒反应槽(7)的进水口(8)相连;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树松,未经李树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21147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椎间装置和相关方法
- 下一篇:组织去除设备和使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