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用于空间行波管四级降压收集极的陶瓷结构无效
| 申请号: | 201020208440.3 | 申请日: | 2010-05-26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758112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3-09 |
| 发明(设计)人: | 吴华夏;贺兆昌;法朋亭;高红梅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华东光电技术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H01J23/027 | 分类号: | H01J23/027;H01J25/34 |
| 代理公司: | 安徽合肥华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4112 | 代理人: | 余成俊 |
| 地址: | 241002 安徽省芜***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空间 行波 管四级 降压 收集 陶瓷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微波电真空器件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空间行波管四级降压收集极的陶瓷结构。
背景技术
空间行波管是航天有效载荷系统主要的微波功率放大部件,广泛应用于卫星有效载荷系统的通信导航转发器、高速数据传输系统、微波遥感仪器和测控系统中。空间行波管较普通行波管具有体积小、重量轻和可靠性高等一系列优点,而空间行波管的多级降压收集极是决定整个行波管体积和重量的关键部件。为实现空间行波管的小型化设计,需要在保证行波管可靠性的前提下,尽量减小收集极的尺寸。
在空间行波管四级降压收集极中,各级陶瓷起着绝缘和导热的作用,同时陶瓷的尺寸也是影响整个收集极尺寸的重要因素。在空间行波管四级降压收集极的设计中,陶瓷的通常结构是将陶瓷的内外表面全部金属化,内表面与内芯焊接,外表面与外壳焊接。陶瓷的表面耐压通过陶瓷端面的爬电距离来保证。该结构的缺点是为保证陶瓷端面的表面耐压距离,需将陶瓷做的较厚。另外,各级陶瓷之间需给各级内芯的电压引线留出空间,这样导致每一级陶瓷与外壳焊接时都需要专门的工装定位,而且对四级降压收集极来说,外壳还需分为两段,通常是将第一、二级焊接到外壳1中,将第三、四级焊接到外壳2中,在将这两部分对接起来,给工艺操作上带来了较大的工作量。所以设计一种既能从整体上减小空间行波管收集极的尺寸,又能降低工艺装配难度的收集极陶瓷很有意义的。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于空间行波管四级降压收集极的陶瓷结构,以满足空间间行波管体积小、重量轻,和可靠性高的要求,并且降低装配人员的工作量。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用于空间行波管四级降压收集极的陶瓷结构,由第一、二、三、四级依次相焊接的陶瓷管组成,其特征在于:第一、二、三、四级陶瓷管的内壁与外壁中部分别具有金属化层;第一级陶瓷管的两端分别设有台阶,所述第一级陶瓷管的一端设有贯穿内外侧壁的径向通孔;第二级陶瓷管的两端分别设有台阶,所述第二级陶瓷管的一端设有贯穿内外侧壁的径向通孔,所述第二级陶瓷管的端部设有轴向通孔;第三级陶瓷管的两端分别设有台阶,所述第三级陶瓷管的一端设有贯穿内外侧壁的径向通孔,所述第三级陶瓷管的端部设有二个或数个间隔相同角度的轴向通孔;第四级陶瓷管的两端分别设有台阶,所述第四级陶瓷管的一端设有贯穿内外侧壁的径向通孔,所述第四级陶瓷管的端部设有数个间隔相同角度的轴向通孔。
所述的一种用于空间行波管四级降压收集极的陶瓷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四级陶瓷管均采用氧化铍材料制成。
在将各级陶瓷管与内芯焊接起来后,将各级陶瓷管与内芯的组件依次放进一段外壳中,再将第一级陶瓷管与外壳定位,其它各级陶瓷管与内芯的组件通过各极陶瓷管首尾相接,一次焊接即可。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利用该陶瓷制作的四级降压收集极既可保证足够的耐压距离,可靠性高,又能从整体上减小收集极的体积和重量;同时整个收集极组件一次焊接成功,操作简单,可以大大降低装配人员的工作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级陶瓷管结构示意图,其中(a)为主视图,(b)为俯视图。
图2为利用本实用新型的各级陶瓷管与各级内芯焊接组成收集极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一种用于空间行波管四级降压收集极的陶瓷结构,第一、二、三、四级依次相焊接的陶瓷管组成,第一、二、三、四级陶瓷管的内壁与外壁中部分别具有金属化层13,第一级陶瓷管1的两端分别设有台阶,来增加第一级陶瓷管1的表面耐压距离;
第一级陶瓷管1的一端设有贯穿内外侧壁的宽3mm、深2mm径向通孔,用于引出第一级内芯的电压引线;第二级陶瓷管2的两端分别设有台阶,来增加第二级陶瓷管2的表面耐压距离,第二级陶瓷管2的一端设有贯穿内外侧壁的宽3mm、深2mm径向通孔,用于引出第二级内芯的电压引线;第二级陶瓷管2的端部距离中心28mm的位置设有1mm的轴向通孔12,用于通过前一级内芯的电压引线;
第三级陶瓷管3的两端分别设有台阶,来增加第三级陶瓷管3的表面耐压距离,第三级陶瓷管3的一端设有贯穿内外侧壁的宽3mm、深2mm径向通孔,用于引出第三级内芯的电压引线;第三级陶瓷管3的端部距离中心28mm的位置设有二个相隔90°的1mm轴向通孔,用于通过前二级内芯的电压引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华东光电技术研究所,未经安徽华东光电技术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20844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太阳能电池装置
- 下一篇:带有隔离接地的真空断路器的开关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