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可冲洗双囊气管切开导管无效
| 申请号: | 201020205721.3 | 申请日: | 2010-05-27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668833U | 公开(公告)日: | 2010-12-15 |
| 发明(设计)人: | 邓仁丽;段佳忠;朱明兰 | 申请(专利权)人: | 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 |
| 主分类号: | A61M16/04 | 分类号: | A61M16/04 |
| 代理公司: | 贵阳中新专利商标事务所 52100 | 代理人: | 张浩宇 |
| 地址: | 563003 ***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冲洗 气管 切开 导管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连接已切开的气管与呼吸机的气管切开导管,特别是一种具有冲洗装置的可冲洗双囊气管切开导管,属于医疗器械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在很多危重病人的临床治疗中,为了确保病人呼吸通畅,通常需要进行气管插管(包括经口鼻或气管切开插管)。经口鼻气管插管维持时间短,主要用于施行全麻手术患者;当病人需要人工辅助呼吸(如呼吸机辅助呼吸)且维持时间较长时,常选择气管切开并插入气囊导管以维持病人呼吸。目前,临床常用的是高容积低张性单囊气管导管,其特点是无需定时对气囊进行充气和放气,并可通过气囊测压表随时检测和调节气囊内压,使气囊内压力维持在25cmH2O-30cmH2O之间。但目前尚无针对单囊气囊导管应用过程中因没有定时放气对气管局部粘膜损伤程度及检测气囊内压的时间标准的相关报道。且在临床工作中发现,充气气囊在一定时间后会出现漏气现象,同时,由于呼吸道自身的分泌作用及气管切开后引起上呼吸道的分泌物增多,造成分泌物粘稠并在气管壁与气囊壁之间的间隙集聚,而常规的管内吸痰方式无法吸出间隙痰液。如果病人带管时间长,此类间隙分泌物即是很好的细菌培养基,在气囊漏气时,分泌物漏入下呼吸道而成为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另据文献报道,由于气囊对气管局部的长期压迫,可引起气管粘膜缺血、坏死、炎症、肉芽组织及瘢痕等的形成。尽管目前临床常用的是高容积低张性单囊气管导管,但是人们认为非常规性放气和充气、压力的调整仍然十分必要,通常连续充气6h后需放气5~10分。在非常规性放气期间,上呼吸道的分泌物因失去气囊的阻隔作用而流入下呼吸道,引起呛咳、误吸,严重时引起肺部感染,形成医院获得性肺炎以及其它相关并发症而加重病情。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可冲洗双囊气管切开导管。该导管可减轻对气管局部粘膜的损伤,避免单囊气管导管因非常规性放气及气囊漏气引起分泌物流入下呼吸道进而导致呛咳、误吸及严重时引起肺部感染,从而克服现有技术的单囊气管导管在设计和功能方面的不足。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可冲洗双囊气管切开导管。包括管体和气囊,在气囊中设有隔膜,隔膜将气囊分为上气囊和下气囊;上气囊和下气囊分别通过管道连接充气器。
上述的可冲洗双囊气管切开导管中,所述的管道设置在管体的管壁内。
前述的可冲洗双囊气管切开导管中,所述上气囊上方的管壁为中空状态,该中空部分即为冲洗管;与上气囊始端平行以下的管壁为实心状态。
前述的可冲洗双囊气管切开导管中,所述的冲洗管分为上口和下口,上口以直径为0.3cm的管道向外延续5cm,下口置于上气囊上方0.5-1.0cm处的管壁。
前述的可冲洗双囊气管切开导管中,所述的下口为椭圆形,直径为0.2×0.4cm,左、右两侧对称各设置一个,下口下端的气管为密闭状态。
前述的可冲洗双囊气管切开导管中,在所述的上口延续管上装有冲洗阀。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的单囊气管导管存在的缺陷,对其形状及功能方面都做了改进,以达到功能更加齐全、使用更加方便的效果。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工作原理与单囊气管导管相同,但将单囊改为双囊,并在两囊间隙外侧壁另加一条冲洗管。其目的是:①两个气囊交替使用,可降低对气管的压迫,减轻了对气管局部粘膜的损伤。②避免了单囊气管导管应用过程中因非常规性放气及气囊漏气引起分泌物流入下呼吸道,进而导致呛咳、误吸以及严重时引起的肺部感染,避免形成医院获得性肺炎其它相关并发症而加重病情。③增加冲洗管的作用:当由一个气囊换为另一个气囊使用之前,可向冲洗管内注入冲洗液(生理盐水、生理盐水加适量抗生素溶液等均可)冲洗气囊上和导管外侧壁的分泌物并将其吸出,将肺部感染机会减少到最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A-A剖视图。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未经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20572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