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基于智能移动终端的安全系统无效
申请号: | 201020205564.6 | 申请日: | 2010-05-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1690605U | 公开(公告)日: | 2010-12-29 |
发明(设计)人: | 张为志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为志 |
主分类号: | H04W12/02 | 分类号: | H04W12/02;H04W88/02 |
代理公司: | 杭州华鼎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17 | 代理人: | 胡根良 |
地址: | 310000 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智能 移动 终端 安全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信息安全技术领域,具体说是一种基于智能手机的移动终端安全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互联网技术、移动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尝试在线交易,足不出户便可完成商品支付、证券交易、银行业务等,但网络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存在信息安全的问题,网络病毒、黑客、网络钓鱼以及网页仿冒诈骗等等恶意威胁,给在线交易的安全性带来了巨大挑战,如何为网络在线交易提供安全保障已成为业内人士普遍关注的问题。
目前在PC机上所使用的数字证书就能为网络在线交易提供可靠的安全保障,数字证书可对网络上传输的信息进行加密和解密、数字签名和签名验证,确保网上传递信息的机密性、完整性;使用了数字证书,即使您发送的信息在网上被他人截获,甚至您丢失了个人的账户、密码等信息,仍可以保证您的账户、资金安全。随着移动通信设备各种功能的完善,手机银行、手机信用卡、手机证券、手机支付等被越来多的人所认识,手机为网络在线交易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但数字证书在手机上的应用一直存在种种阻碍,始终难成规模,归咎其原因不仅是技术上的障碍,开发商运行方案的过度性和不成熟性以及消费者消费习惯等问题也阻碍着该项技术的发展应用,如何提供一种更加成熟、便于实现的手机交易安全系统是手机金融发展首要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提供一种基于智能移动终端的安全系统,以智能移动终端为应用客户端,将移动数字证书、金融技术、金融工程的引入是智能移动终端,联动手机银行、手机证券、手机支付以及其他移动服务综合打造的智能化服务系统,为用户的手机交易提供更为有效的安全保障。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基于智能移动终端的安全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智能移动终端及内置有数字证书的外接式移动数字证书,所述智能移动终端内置的主板上设有智能芯片,数字证书对智能芯片信息与主板信息进行加密运算并核对身份;所述的外接式移动数字证书、主板、智能芯片三者一一对应匹配实现硬件的加密互锁;所述数字证书还对金融软件操作系统进行加密处理实现软件加密,外接式移动数字证书与智能移动终端的物理分离使主板、智能芯片的硬件加密与金融软件操作系统的软件加密同步进行。
进一步的,所述的外接式移动数字证书是基于金融国标基础上的能与智能移动终端的操作系统直接通讯的外接式个人数字证书基础底层密钥端。
进一步的,所述的金融软件操作系统包括手机版网银及手机证券。
进一步的,所述的智能芯片包括了客服资料管理芯片、EMV标准的银行卡芯片以及基于通用积分应用的内置式第三方小额支付芯片。
进一步的,所述的外接式移动数字证书采用USB接口与智能移动终端连接并与智能移动终端的操作系统实现通讯。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智能移动终端专用型外接式数字证书控制下,实现了交易系统密钥的物理分离;外接式移动数字证书、主板、智能芯片三者一一对应匹配实现硬件加密,数字证书还对金融软件操作系统进行加密处理实现软件加密,外接式移动数字证书实现了交易系统密钥与智能手机的物理分离,真正的软件加密和硬件加密同步,而在传统的PC机上难以兼容这两种加密方式,往往是一台PC机可以对应不同的密钥,或者一个密钥可以在不同的PC机上使用,硬件不是唯一匹配的,因此手机金融不仅在移动性和便捷性上要优于传统的网上交易,其安全性更是大大提高;本实用新型智能移动终端内置的客服资料管理芯片、EMV标准的银行卡芯片以及基于通用积分应用的内置式第三方小额支付芯片,实现了手机银行、手机炒股、移动第三方支付的结合,打造了一个综合智能化的服务体系;外接式移动数字证书使用的USB接口,即插即用,方便安全;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际应用,可有效防止手机内部资料被恶意复制、盗窃;使用过程中,防止他人对交易信息进行篡改、截流,为用户的手机交易提供了更为有效的安全保障。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为志,未经张为志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20556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