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盐碱涝洼地暗管浅埋排碱排水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020202059.6 | 申请日: | 2010-05-14 |
公开(公告)号: | CN201649063U | 公开(公告)日: | 2010-11-24 |
发明(设计)人: | 彭文勃;彭成山;林国华;陈德胜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营金川水土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3/10 | 分类号: | E02D3/10 |
代理公司: | 东营双桥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7107 | 代理人: | 侯华颂 |
地址: | 257091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盐碱 洼地 暗管 浅埋排碱 排水 装置 | ||
一、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具体涉及一种盐碱涝洼地暗管浅埋排碱排水装置。
二、背景技术
排水压碱是改良盐碱涝洼地的主要手段。传统盐碱涝洼地改良方法通常是采用明沟排碱、大水压碱等措施进行的,这些措施用淡水量大,易返盐碱。而现行的暗管排碱大多采用水泥预制滤砂管或塑料波纹管铺设在土壤的1米以下,由于该种滤砂管长度限制,埋设较深,难以调整坡降,容易形成泥沙沉积,并且暗管之间缺少有效连接,排碱要求时间长,效果差,维护成本高,对涝洼地的治理难以推广应用。
三、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易于施工、便于维护、排碱效果明显的盐碱涝洼地暗管浅埋排碱排水装置。
其技术方案是:将多条带有微孔的PVC、PE波纹管或塑料滤水管作为渗水管按排水方向平行、间隔排列,并形成坡降比后埋入地下,在渗水管的低位端引入集水管或集水渠。
所述渗水管直径在50-120mm之间,管壁的微孔均匀分布,微孔面积占总管壁面积不小于2%,渗水管的外壁包裹有滤砂层,滤砂层的厚度60-80mm之间,渗水管的坡降比即坡降高度与水平长度之比在0.03-0.11%之间,集水管或集水渠连接有水泵。
所述渗水管包裹的滤砂层是滤砂料、土工布、人造纤维或棕树皮的一种或几种组合,渗水管之间的间距5-20m之间,渗水管埋深在400-1000mm之间。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较,具有工程实施后,通过灌水淋洗盐碱和降排地下水,可在3-6个月内就使土壤盐碱含量降至适宜种植要求,使涝洼地土壤达到种植条件,如果按要求管理,可根除盐碱涝洼对土地的危害。
投资适中。利用本装置结合工程方法改造一亩土地投资2000元左右,包括暗管及铺设费用1000元,灌排工程等投资1000元,低于传统的明沟排碱方法的工程投入。并且一次投资,长期受益。盐碱涝洼地实施本工程方法后种植农作物获取的经济效益,一般2-5年即可收回,种植经济作物,花卉、苗木等两年之内即可回收。
节约土地,节约淡水。相对于传统的明沟排碱方法改良盐碱涝洼地此工程方法可节约大量排沟占地,同比增加耕地15%以上。利用暗管控制地下水上升,解除土壤返盐碱条件,节约大水压碱的淡水资源,比传统方法节水50%以上。
机械作业效率高,易于维护管理。使用挖沟埋管机铺设渗水管和集水管速度快,单机日铺管1500米以上,可改造土地200-300亩。机械作业在激光制导下暗管埋设的深度,比降、坡度能得到准确的控制,工程实施后的管理维护比较方便,只要加强灌排系统管理,按照常规的种植管理措施,土壤质量会迅速提升。
四、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典型实施例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五、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一种盐碱涝洼地暗管浅埋排碱排水装置,将多条带有微孔的PVC、PE波纹管或塑料滤水管作为渗水管1按排水方向平行、间隔排列,并形成坡降比后埋入地下400mm-1000mm之间,在渗水管1的低位端引入集水管(或集水渠)3。所述渗水管1直径在50-120mm之间,管壁的微孔均匀分布,微孔面积占总管壁面积不小于2%,渗水管1的外壁包裹有滤砂层2,滤砂层2的厚度60-80mm之间,渗水管1的坡降比即坡降高度与水平长度之比在0.03-0.11%之间,集水管(或集水渠)连接有水池4和水泵5。
所述渗水管1包裹的滤砂层2是滤砂料、土工布、人造纤维或棕树皮的一种或几种组合,渗水管之间的间距5-20m之间。
其具体施工方式包括:
(一)测量设计
这是暗管浅埋密布铺设方式快速治理盐碱地工程方法的第一步,该步骤主要是确定拟改良土地的高程、地势、土地平整情况,土壤结构、盐碱含量、造成涝洼的原因等。按测量和调查数据设计灌排系统布局,管网走向、滤水管和集水管的管径、埋深、间距以及观察井、集水井的位置等。
(二)铺设暗管
采用开沟埋管机在激光发射器和固定在埋管机上的激光接收器控制下铺设渗水管和集水管,渗水管布置于土壤下400mm-1000mm之间、设定一定坡降的某个平面上,集水管埋深比渗水管低200mm-300mm,集水管也必须设定一定坡降至排水沟或泵站;施工中开沟、布管、裹砂一次完成;如果采用V型开沟犁埋管,则用土布或人造纤维为滤水材料,可实现开沟、布管、埋管一次完成。
(三)灌排系统配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营金川水土环境工程有限公司,未经东营金川水土环境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20205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