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多功能井下救生舱无效
申请号: | 201020201063.0 | 申请日: | 2010-05-25 |
公开(公告)号: | CN201835859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5-18 |
发明(设计)人: | 张亚东;张子明;张子鹏;张静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亚东 |
主分类号: | E21F11/00 | 分类号: | E21F11/00 |
代理公司: | 秦皇岛市维信专利事务所 13102 | 代理人: | 许久利 |
地址: | 066200 河北省***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多功能 井下 救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矿井救护装置,具体涉及一种多功能井下救生舱。
背景技术
矿井发生井下透水、有害有毒气体泄漏、火灾和瓦斯爆炸事故时,井下人员被困、失去生存环境和无法及时逃生,是造成矿井事故人员伤亡的最主要原因。为减少矿井事故造成的井下人员伤亡,能够为井下人员提供应急避难空间,在一定时间内维持其生存的井下事故避难舱相继被研发出来,并且有一些被使用。但目前的应急避难舱只能被安置在井下适当地点,供应急使用,被困人员进入避难舱后只能被动等待救援,不能主动实施逃生,也不能作为营救工具进入事故灾区营救出被困人员。现有技术公开的可移动式应急救生舱,也只不过是相对被安置地点的可移动,同样不具备主动逃生和作为救援工具进入事故灾区营救井下被困人员的功能。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能够在井下事故灾害发生时作为井下人员应急避难空间使用,同时能够利用其主动逃生,并且可作为救援工具进入事故灾区营救出被困人员的多功能井下救生舱。
实现上述目的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多功能井下救生舱,它包括有内设氧气供给、电力和通信系统的密封式避难舱,所述的避难舱为平置在矿车底盘上的圆筒形避难舱,分别连接在避难舱的两端有呈圆锥形的一过渡舱和一动力舱,在过渡舱的前端设置有过渡舱进入门,在分隔过渡舱和避难舱的分隔板上安装有避难舱进入门,在分隔避难舱和动力舱的分隔板上安装有动力舱进入门,在动力舱内设置有储气瓶及由蓄电池、电动机和液压泵组成的动力系统,在动力舱的尾端设置有由水下推进液压马达和螺旋推进器组成的水下推进装置,在矿车底盘的下面装配有由底盘驱动液压马达和轮轴齿轮组组成的底盘驱动装置,在过渡舱、避难舱和动力舱内及舱壁上分别安装有照明灯和透明观察窗,在过渡舱和动力舱的舱壁上分别安装有探照灯。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还包括:在舱体的下部设置有压载水舱;在避难舱内设置有座椅;在过渡舱内设置有便池。
本实用新型将配置有生命维持系统和控制系统的密封式避难舱安装在矿车底盘上,并装配底盘驱动装置和水下推进装置,使其能够为井下人员在事故灾害发生时提供安全的应急避难空间,同时利用其主动逃离事故灾害区,而且还可作为救援工具进入事故灾害区营救出被困人员,具有多种使用功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多功能井下救生舱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A-A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如附图,本实用新型具有内设氧气供给、电力和通信系统的圆筒型密封避难舱1,该避难舱1平置在矿车底盘2上,分别连接在避难舱1的两端有尖端采用圆形表面过渡的圆锥形过渡舱3和动力舱10,在过渡舱3的前端设置有过渡舱进入门4,在分隔过渡舱和避难舱的分隔板上安装有避难舱进入门5,在分隔避难舱和动力舱的分隔板上安装有动力舱进入门8,在动力舱10内设置有储存压缩空气和氧气的储气瓶16及由蓄电池14、电动机13、液压泵15组成的动力系统,在动力舱10的尾端设置有由置于舱内的水下推进液压马达11和置于舱外的螺旋推进器12组成的水下推进装置,在矿车底盘2的下面装配有由底盘驱动液压马达20和装配在矿车底盘车轮轴上的轮轴齿轮组21组成的底盘驱动装置,在过渡舱3、避难舱1和动力舱10内及各舱壁上分别安装有用于舱内照明的照明灯9和用于舱外观察的透明观察窗7,在过渡舱3和动力舱10的舱壁上分别安装有用于舱外照明的探照灯6。
本实用新型可在舱体的下部设置压载水舱17,在避难舱内设置座椅18,在过渡舱内设置便池19。
本实用新型由蓄电池14、电动机13和液压泵15提供运行动力,并由高压油管连接液压马达实现救生舱沿矿井轨道运行或脱离轨道的水下运行。
本实用新型储气瓶内的高压空气和高压氧气分别经管道输送至过渡舱和避难舱,用于过渡舱门开启时提供正风压、便池内多余粪便的排除、压舱水的排泄及向避难舱提供氧气。
本实用新型所配置的氧气供给、电力和通信系统,包括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检测系统、空气净化系统及相应的手动、自动控制系统属现有技术,在此不作赘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亚东,未经张亚东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20106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