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手机终端辐射测量装置无效
| 申请号: | 201020199118.9 | 申请日: | 2010-05-19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740821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2-09 |
| 发明(设计)人: | 袁小乐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贝可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1R29/08 | 分类号: | G01R29/08 |
| 代理公司: | 上海硕力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31251 | 代理人: | 郭桂峰 |
| 地址: | 201204 上海市浦东新***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手机 终端 辐射 测量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手机终端辐射的测量装置,具体地说是在移动通信领域中实现对3G、2G和WLAN手机终端在待机和通话状态下辐射功率进行测试并根据相应结果进行提示的测量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移动通信的迅速融入人们生活,人们使用手机终端业务的频率也在提高,通过分析近5年来的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的数据也可以看出来,每年人均的通话费用在降低,但是人均的通话时间在延长,综合来看,手机终端和人们大脑和耳朵近距离接触的时间和频次在增加。
有关手机终端对人类健康影响的大小问题,在科学界和学术界虽然争论不休,但经过科学实验表明,可以肯定的是:长期使用手机终端的人的健康会因为手机终端的电磁辐射而受到危害,其程度虽然有所不同,但是也不容忽视。在这样的情景下,手机终端辐射问题越来越被人们重视。再加上,目前市场上充斥着一些山寨手机终端,二手手机终端,由于这些种类手机终端因为元器件质量差,比较难以较低的功率和通信网络进行联系,这些手机终端的辐射功率被设置的很大,这种手机终端的使用者所遭受的健康威胁更让人担忧。人们如果能知道自己的手机终端在通话状态下的辐射功率大小,就可以采取合适的方式进行预防。
目前市场上有两种可以找见的测量手机终端辐射装置。第一种:专业的仪器,这种方式的测量操作复杂,不是专业人士很难操作,并进行测量,这种测量方式不能够满足大批次手机终端辐射测量的需求,况且,这种测量装置在进行测量时候,需要配置一个工作人员,专门帮助需要测量的人进行测量,增加了测量的成本。第二种:从手机终端里面提取信号,这种方式需要在手机终端上安装设备,然后才能进行测量,对于一般的使用者,安装设备过程复杂,测量过程需要相应的培训。
使用者了解自己的手机终端辐射量之后,有部分使用者可以通过更换手机终端来降低辐射。不过,有些使用者因为购买成本,更换手机终端电话号码等原因,不愿意更换手机终端,对于这部分群体,通过宣传一些合理健康的使用技巧,使用者 不需要更换手机终端,就可以降低手机终端辐射对自己身体的影响。而目前关于辐射健康知识的宣传仅仅是停留在使用者被动的获取方式上,如果测试仪能够在用户测量结束后,自动的给出辐射健康知识,或者在测试仪空闲的时间,自动的播放辐射健康提示,用户获得信息的方式将会从被动的获取,变为将信息主动的推送到用户面前。
基于以上的问题,非常有必要实用新型一种自动化程度高,不需要人工参与,能够结合测试流程主动推送信息,技术可靠,价格合理的手机终端辐射测试设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测试设备的不足,而提供一种在无人值守,也可以说是不需要人工干预情况下,在手机终端辐射测试领域实现对手机终端辐射进行自动测试,并主动的播放辐射健康提示的测量装置。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的一种手机终端辐射的测量装置,该装置由辐射传感器,信号运算和控制模块,控制计算机,触摸屏幕构成。辐射传感器通过系统总线和信号运算和控制模块连接,控制计算机从信号运算和控制模块提取信号,发送到触摸屏幕进行显示,并且控制计算机接受触摸屏幕的指令控制辐射传感器进入到测试状态。
上述的辐射传感器包含覆盖三维空间的三个探头,以及信号传送模块。
上述的信号运算和控制模块包含串口通信转换模块,运算模块,控制模块。控制模块将得到的信息送到运算模块,将信号处理为符合国际和国家标准的数值,然后通过串口通信转换模块发送到控制计算机。
上述的控制计算机包含流程模块,数据存储运算模块,显示控制模块。控制计算机将数据发送到显示控制模块,在屏幕上进行显示。数据存储运算模块将比对数据,决定测量结果的相对位置,控制显示的结果。显示控制模块根据用户的指令和系统自我是识别,自动进入到相应的显示状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贝可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未经上海贝可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199118.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