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高楼安全应急逃生器无效
申请号: | 201020198342.6 | 申请日: | 2010-05-18 |
公开(公告)号: | CN201643458U | 公开(公告)日: | 2010-11-24 |
发明(设计)人: | 吴钢;何海;李帅;傅婷婷;盛晨函;雷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海事大学 |
主分类号: | A62B1/06 | 分类号: | A62B1/06 |
代理公司: | 上海天翔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24 | 代理人: | 吕伴 |
地址: | 201036 上海市***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高楼 安全 应急 逃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高楼逃生器,具体涉及一种用于高层建筑物发生紧急情况时自救降落地面进行逃生的高空逃生器。
背景技术:
随着都市人口越来越多、越来越密集,使得许多地方呈现出地狭人稠的状况,为了有效利用土地,供更多人居住、办公或容纳更多的物品,故许多高楼大厦如雨后春笋般地建立起来,且其高度亦越建越高,但随着高楼大厦建的越来越高,伴随而来的问题就是高楼的安全逃生了。
早期楼层高度尚未如现在楼层这么高时,每当发生各种事故如:火灾、救生...等,在民众被困于较高楼层时,一般都是请消防人员利用云梯将被困民众营救下来;但,随着楼层高度越建越高,云梯已无法到达如此高度,一旦发生民众被困危急状况,往往需要动用直升机等设备营救民众,此种方式不仅极为麻烦不便,且直升机到达现场皆需一段时间,往往延误了救人的最佳时机,更因都市中高楼林立,给直升机营救被困民众增加了一定的难度。
于是,针对高楼逃生问题,人们设计出不同的高楼逃生器,但是目前市场上已有的高楼逃生器有的存在下降速度不顺畅,无法控制下降速度的快慢;有的操作复杂,在紧急情况下容易造成误操作。
因此,设计出一种高楼逃生器让被困人员能够在第一时间安全逃离火灾现场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高楼逃生器所存在的问题,而提供一种高楼安全应急逃生器,其操作简单,安全性高,而能够让被困人员在第一时间安全逃离火灾现场。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高楼安全应急逃生器,所述逃生器包括:
一用于实现下降逃生的箱体;
一安置在所述箱体外侧用于承载人员的承重带;
一穿过箱体并引导箱体下降的绳索,所述绳索的一端与楼房的固定物相接,另一端下垂至地面;
所述箱体内设置有:
一用于夹紧贯穿在所述箱体内的绳索并实现箱体沿绳索下降的滚动装置;
一用于对滚动装置进行制动的制动装置;
一用于制动装置制动力大小的调节装置。
所述滚动装置包括上波形轮和下波形轮,所述两波形轮通过距离可调的两轴安装在所述箱体内,并对贯穿在所述箱体内的绳索形成滚动运动。
所述制动装置包括一对夹板,所述一对夹板分别用带槽圆螺母固定在所述下波形轮的两侧形成制动轮。
所述调节装置包括提供摩擦力的摩擦装置、进行传动的螺杆、与螺杆配合的螺母、提供弹力的弹簧以及转动螺杆的把手,所述摩擦装置通过导轨安置在所述箱体的内壁上,并与所述下波形轮两侧的夹板配合,所述螺杆贯设在与所述摩擦装置相对的箱体的箱壁上,所述螺母与所述螺杆位于箱体内的内段组成螺旋副,并通过所述弹簧与所述摩擦装置相接,所述把手与所述螺杆位于箱体外的外段相接。
所述摩擦装置由楔形制动块和摩擦片组成,所述摩擦片设置在所述楔形制动块的内表面上,所述楔形制动块侧面支撑在所述箱体内壁上的导轨上。
所述导轨为滚珠导轨。
所述逃生器还包括安全装置,所述安全装置包括销、预紧弹簧;所述销贯设在与所述夹板相对的箱体的箱壁上,所述预紧弹簧设置在所述销上,所述夹板上开设有若干与所述销相配合的销孔。
所述销孔为腰形孔,并均匀分布在夹板上。
所述销上设置对销进行固定的定位销。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得到的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价格低廉、结构简单、体积小、可控性好、操作简易、安全可靠等特点。可广泛应用于高楼火灾等情况,适用于学生宿舍、公寓、宾馆等高层建筑,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良好的市场前景。
附图说明: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的装置主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图示,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参见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高楼安全应急逃生器,包括箱体1、用于下降的绳索16、用于夹紧绳索并实现沿绳索下降的滚动装置、调节滚动装置的调节装置以及用于承载人员的承重带18。
箱体1为一长方体,为整个逃生器的主体,其上固定承重带18并能沿绳索下降。
绳索16在整个装置中起到引导下降的作用,其穿设在箱体1上,其固定端通过导向螺钉14伸出箱体1外,并通与钩锁15相接;绳索16的自由端从箱体1一侧伸出并垂至地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海事大学,未经上海海事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19834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