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沼气发电机组余热利用装置无效
| 申请号: | 201020196757.X | 申请日: | 2010-05-09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771628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3-23 |
| 发明(设计)人: | 周祖荣;朱定松;王建;李劲峰;刘海亚;余慧国;叶振宇;林慧 | 申请(专利权)人: | 温州市农村能源办公室;周祖荣;朱定松 |
| 主分类号: | F02G5/02 | 分类号: | F02G5/02;F28D7/16;C12M1/107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325000 浙江省温州市***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沼气 发电 机组 余热 利用 装置 | ||
所属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余热利用装置。
背景技术
沼气发电机组是可以用沼气作为燃料的发电机组,是绿色能源产品,沼气发电机组工作时,它排出来的废气温度高达700多摄氏度,废气直排大气层,造成能源浪费。现有的沼气发电机组的不足之处在于,缺乏一种余热利用装置,不能进行余热利用。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的沼气发电机组缺乏一种余热利用装置,不能进行余热利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沼气发电机组余热利用装置,该装置能够对沼气发电机组产生的余热进行利用,并能够将余热转移到沼气厌氧池,提高沼气厌氧池的发酵温度,进而提高沼气厌氧池的产气率、去污率。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沼气发电机组余热利用装置,包括沼气发电机组、吸热式热量交换器,吸热式热量交换器包括空气进口、空气出口、水流进口、水流出口,空气进口和沼气发电机组的排气口连接,空气出口通向大气,水流进口、水流出口和循环水管连接成循环回路,循环水管上还连接有水泵。
所述循环水管上连接有散热器。
所述吸热式热量交换器包括壳体,壳体纵向两端分别设置有空气进口、空气出口,壳体内设置有若干细管,细管的两端和空气进口、空气出口连接,使空气能够从空气进口进来,穿过细管,从空气出口出去,壳体横向部分分别设置有水流进口、水流出口,使水流能够从水流进口进来,充满壳体后从水流出口出去。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由于该沼气发电机组余热利用装置包括沼气发电机组、吸热式热量交换器,吸热式热量交换器包括空气进口、空气出口、水流进口、水流出口,空气进口和沼气发电机组的排气口连接,空气出口通向大气,水流进口、水流出口和循环水管连接成循环回路,循环水管上还连接有水泵,因此该装置能够对沼气发电机组产生的余热进行利用,并能够将余热转移到沼气厌氧池,提高沼气厌氧池的发酵温度,进而提高沼气厌氧池的产气率、去污率。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是实施例沼气发电机组余热利用装置的结构图。
图2是沼气发电机组余热利用装置的吸热式热量交换器的结构图。
图3是图2中吸热式热量交换器的A-A方向结构剖视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一种沼气发电机组余热利用装置,包括沼气发电机组1、吸热式热量交换器2,所述吸热式热量交换器2包括壳体,壳体纵向两端分别设置有空气进口3、空气出口4,壳体内设置有若干细管10,细管10的两端和空气进口3、空气出口4连接,使空气能够从空气进口3进来,穿过细管10,从空气出口4出去,壳体横向部分分别设置有水流进口5、水流出口6,使水流能够从水流进口5进来,充满壳体后从水流出口6出去。空气进口3和沼气发电机组的排气口11连接,空气出口4通向大气,水流进口5、水流出口6和循环水管15连接成循环回路,循环水管15上还连接有水泵7,循环水管15上连接有散热器9。散热器9放置在沼气厌氧池中。
沼气发电机组1工作时,它排出来的废气温度高达700多摄氏度,废气通过空气进口3进入吸热式热量交换器2,然后从空气出口4排出。水在水泵7的作用下,从水流进口5进入吸热式热量交换器2,然后从水流出口6流出,在吸热式热量交换器2中,沼气发电机组排出的高温废气和水进行了热量交换,将热量传递给水,使水温升高。然后高温水通过水管15进入散热器9,散热器9和沼气厌氧池进行热量交换,将热量传递给沼气厌氧池,使沼气厌氧池的温度升高,提高沼气厌氧池的发酵温度,进而提高沼气厌氧池的产气率、去污率。水在水泵7的作用下,在吸热式热量交换器2、水管15、散热器9间循环,进行热量交换。因此该装置能够对沼气发电机组产生的余热进行利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温州市农村能源办公室;周祖荣;朱定松,未经温州市农村能源办公室;周祖荣;朱定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196757.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