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海砂中的贝壳清除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020194877.6 | 申请日: | 2010-05-19 |
公开(公告)号: | CN201711209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1-19 |
发明(设计)人: | 刘辉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刘辉文 |
主分类号: | B03B5/62 | 分类号: | B03B5/6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53100***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中的 贝壳 清除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贝壳清除装置。
背景技术:
国内外很早就有海砂用于建筑,日本建筑用砂90%以上是海砂。绝大多数海砂中含有贝壳,作为建筑材料中的有害成分,国家建筑用砂规范对贝壳含量有严格限制。在我国沿海海砂处理实践中,一般采用筛网清除大于一定粒径的贝壳,这种办法有很大的局限性,在筛除大于设定粒径的贝壳时会同时筛除大于该粒径的海砂,并且无法清除小于该粒径的贝壳。经过处理后的海砂还含有不少贝壳,用到建筑上,降低了混凝土的强度,形成潜在的隐患。如果贝壳含量超过规范要求,就不能作为建筑用砂使用。
由于海砂中的贝壳难以排除,造成海砂难以用于高标号混凝土,贝壳含量高的海砂无法利用,造成资源的浪费。
虽然我国沿海各地开展海砂淡化已经很多年了,如何清除小于筛网孔径的海砂贝壳,尽管各地进行了一些研究和尝试,但研制的方法都存在较大的缺陷,难以用于生产,至今我国还没有寻找到比较好的处理办法。
经观察,发现海砂中的贝壳一般以贝壳皮的形式出现,呈片状,而砂呈块状或类圆状。经过反复试验,发现贝壳皮与海砂在牛顿流体中最终沉降速度各不相同,如何利用贝壳皮与海砂在水流动场中的差异,实现贝壳皮与海砂分离的装置,有待解决。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缺陷,提供一种海砂中的贝壳清除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方案是:装置由垂直向流道管、衬板、进砂口、出砂口、收集池组成,流道管下端口与水源管连通,流道管上端部设置有通往过滤池的出水口,流道管中部管内壁环周固定一个斜置的密布细孔的衬板;流道管位于衬板高端侧设置有进砂口,流道管位于衬板低端处开口设置有出砂口,出砂口与收集池连通,收集池上池口高于流道管出水口。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贝壳与砂分开属于非均相混合物分离,非均相物系中的连续相和分散相没有传统不同的物理性质(如密度等),但两者形状不同,砂呈块状或类圆状,贝壳呈鳞片状。固体颗粒的形状对沉降末速有较大影响,在同类颗粒中,以球形颗粒的沉降末速为最大,其它不规则形状颗粒的沉降末速则相应较小。这是因为不规则形状颗粒的阻力系数比球形粒阻力系数大的缘故。鳞片状的贝壳较块状及类圆状的砂阻力系数大,在牛顿流体力场中有不同的最终沉降速度,本实用新型人为制造牛顿流体场,使分散相(贝壳)和连续相(海砂)之间发生相对运动,然后将两者分离。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附有皮带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悬吊式进砂口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其特征在于:装置由垂直向流道管(1)、衬板(2)、进砂口(3)、出砂口(5)、收集池(6)组成,流道管(1)下端口与水源管连通,流道管(1)上端部设置有通往过滤池的出水口(4),流道管(1)中部管内壁环周固定一个斜置的密布细孔的衬板(2);流道管(1)位于衬板(2)高端侧设置有进砂口(3),流道管(1)位于衬板(2)低端处开口设置有出砂口(5),出砂口(5)与收集池(6)连通,收集池(6)上池口高于流道管(1)出水口(4)。
操作方法为开启水源,使流道管(1)中水流从下往上流,往进砂口(3)注砂,在向上流动的水流作用下,流经衬板(2)上方的海砂中的贝壳被水冲刷与海砂分离,随着水流向上,由出水口(4)流出,被冲刷过的海砂由出砂口(5)进入收集池(6)。
进砂口(3)为衬板(2)高端侧的流道管(1)侧壁上开设孔口,并从孔口斜向上延展出管状体,该管状体上端口高于流道管(1)出水口(4);进砂口(3)或是衬板(2)高端侧上空的流道管(1)内悬吊固定一个管状体,该管状体上端口高于流道管(1)出水口(4)。
收集池(6)中的海砂收集堆放到接近出砂口(5)位置时,用挖砂机械将其挖起。
在收集池(6)中设置有斜置皮带机(7),皮带机(7)低端皮带面处于出砂口(5)下方,皮带机(7)伸出收集池(6)池口平面,该皮带机(7)将出砂口(5)落入皮带机(7)的经分离的海砂,传送到池外。
流道管(1)、进砂口(3)管状体可以是圆管或方形管。
收集池(6)中的水及流道管(1)出水口(4)排出的水经过处理,过滤去除贝壳和沉淀去泥后,可进入流道管(1)重复使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刘辉文,未经刘辉文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19487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能对反渗透膜杀菌的直饮水机
- 下一篇:全密封式电缆接头防水防火防爆安全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