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水冷引擎构造无效
申请号: | 201020194600.3 | 申请日: | 2010-05-12 |
公开(公告)号: | CN201650432U | 公开(公告)日: | 2010-11-24 |
发明(设计)人: | 吴国南;谢荣凌;王友颖;林冠旭;黄志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阳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1P3/02 | 分类号: | F01P3/02;F01P3/12;F01P11/00 |
代理公司: | 中国商标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11234 | 代理人: | 宋义兴 |
地址: | 中国台湾新竹市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水冷 引擎 构造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水冷引擎,尤指一种适用于机车的水冷引擎构造。
背景技术
习知水冷引擎中,其冷却运作原理大致如下。先将冷却水箱内的低温冷却水以一第一冷却管路导流至引擎内(例如从汽缸体进入并流经汽缸头)进行引擎温度的调节,之后,再将经由热交换作用之后所形成的高温冷却水以一第二冷却管路引导至一节温器,而后高温冷却水再经由节温器以一第三冷却管路而回流至冷却水箱即散热器(radiator)内,藉以达成引擎的降温效果。
而前述节温器上除了开设有一大循环口、一小循环口,并会于内部组设有一温度感知器,其可用以感知冷却水的温度。大循环口是选择性开放,小循环口则保持开放。当车辆初发动时,由于本体尚未达到正常工作温度,故运转平顺度、燃烧效率都处于较差状态,此时节温器会关闭大循环口,只开放小循环口供冷却水流通(即俗称的小循环),如此以较低的冷却效率让引擎工作温度能在短时间提升到理想状态。一旦温度提高的动作完成,节温器开启大循环口,此时为大循环,以较大量的冷却液甚至搭配风扇来达到引擎降温目的。
另一方面,当冷却水循环运行时,通道内有可能产生空气,主要区分有填充冷却水于冷却水通道时未被填满处的空气(称残留空气)、及冷却水受引擎高热后达到沸腾温度汽化产生的水蒸气。上述任一气体若存在于冷却水通道中将影响冷却水流动顺畅与否,也间接影响引擎散热效果。
习知排气措施是设法使空气与冷却水一起流动至散热器之后,再将空气排出。在此习知设计下,当冷却水受热达到沸腾温度时,所转变成的水蒸气必须藉由冷却水循环运行到散热器后才可排除。然而,气体若于运行途中遇到几何上弯曲或变化幅度较大区域,例如连接节温器大、小循环口的对外管路即属此类,则气体容易囤积在该处。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水冷引擎构造,其可以在冷却水因引擎加热而达到沸腾温度时产生的水蒸气在流动路径中先行排出,避免气体于运行途中囤积现象,提升了散热效能。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水冷引擎构造包括一汽缸头、一汽缸体、及一节温器,汽缸体与汽缸头相结合,且汽缸头包括有相对的一进气侧与一排气侧。
上述汽缸头内部设有一汽缸头水道,汽缸体内部设有一汽缸体水道。汽缸体水道于汽缸体表面形成一出水口,汽缸头水道于汽缸头表面形成一入水口一以供冷却水流入,出水口连通于节温器的连接口。汽缸头并于其进气侧开设有一逃气孔。
藉由上述构造,残留空气、以及冷却水受引擎加热转变成的水气避免行经冷却循环流路中几何弯曲大的区域(如节温器对外管路),直接由汽缸头的逃气孔排出,较习知引擎设计有更佳散热效率。
上述入水口可开设于汽缸头的排气侧,以针对引擎较高温处优先冷却。上述节温器可更包括有一大循环口、及一小循环口,大循环口、小循环口可与一冷却水箱连通。
逃气孔较佳设置在低于大循环口与小循环口的位置。出水口位置较佳为冷却水路径最高点。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藉由逃气孔的设置,可使受高温汽化的冷却水在汽缸头区域快速排出,避免囤积在几何弯曲幅度大之处,提升了散热效能。
附图说明
图1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水冷引擎构造分解图。
图2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水冷引擎内部水道示意图。
图3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引擎冷却系统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汽缸头11 进气侧111
排气侧112 入水口113
逃气孔114 汽缸头水道115
汽缸头底面116 汽缸体12
出水口121 汽缸体水道122
汽缸体顶面123 节温器13
连接口131 大循环口132
小循环口133 冷却水箱14
第一容室141 第二容室142
传输管143 连接管21,22,23
凸轮轴座30
具体实施方式
参考图1与图2,分别为一较佳实施例的水冷引擎构造分解图、及内部水道示意图。图中示出一机车的水冷引擎构造,主要是由一汽缸头11与一汽缸体12相结合构成,汽缸体旁并组设有一节温器1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阳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三阳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19460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整体外压盖式导向套结构
- 下一篇:防止活塞杆旋转的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