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管壳式换热器有效
申请号: | 201020192523.8 | 申请日: | 2010-05-17 |
公开(公告)号: | CN201706925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1-12 |
发明(设计)人: | 张朝晖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南新紫继换热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8D7/10 | 分类号: | F28D7/10;F28F1/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10200 湖***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管壳 换热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换热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管壳式换热器。
背景技术
管壳式换热器为化工厂常用的传热设备,现有管壳式换热器大多由石墨、陶瓷、玻璃等非金属材料以及不锈钢、钛、钽、锆等金属材料制成,其中:由石墨、陶瓷、玻璃等材料制造的换热器存在易碎、体积大、导热差等缺点;由钛、钽、锆等金属材料制造的换热器价格过于昂贵;而不锈钢制作的换热器则难耐许多腐蚀性介质,易产生晶间腐蚀。因此,开发一种耐腐蚀、传热性好且成本低廉的管壳式换热器势在必行。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管壳式换热器存在的诸多不足,提供一种传热性好、耐腐蚀、体积小、重量轻、使用寿命长的管壳式换热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如下:
本实用新型的管壳式换热器由壳体及壳体内的换热毛细管束组成,所述壳体底部为冷热介质入口,顶部为冷热介质出口,所述壳体上端设有物料入口,下端设有物料出口,所述壳体内设有化学惰性材料制成的换热毛细管束,换热毛细管束通过折流板固定在壳体内,折流板焊接在壳体内,壳体下端设有溢流口。
所述换热毛细管束采用FEP、PFA、PTFA、PVDF中的任一种,具有导热性好、耐腐蚀、价格低廉等优势。
所述冷热介质入口及冷热介质出口口径均为15~800mm;所述物料入口及物料出口口径均为15mm~800mm;所述壳体内径为150mm~1500mm;所述每层PP折流板之间距离为40~200mm;所述溢流口距壳体底部为20~100mm。
本实用新型的优势为:
1、本实用新型的管壳式换热器采用毛细管束的形式,参与热交换的管束数量远远超过传统换热器的管束数量,可以显著增大换热器与槽内溶液的接触面积,使热传导性能更加优异。
2、由于换热管束采用FEP、PFA、PTFA或PVDF,上述材质具有摩擦系数小、粗糙度低、润滑性能好的优点,因此冷热介质在毛细管束内的流动阻力小、流速更快,换热效率大大提高。
3、由于换热管束材质具有极强的化学稳定性和冷热稳定性,在强腐蚀介质中其使用寿命是不锈钢的20至30倍,且价格低廉,在换热器领域具有广泛的市场前景。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管壳式换热器结构示意图
1、壳体;2、冷热介质出口;3、冷热介质入口;4、物料入口;5、溢流口;6、物料出口;7、换热毛细管束;8、折流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易于理解,下面结合附图来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1:
参考图1所示:管壳式换热器由壳体1及壳体内的换热毛细管束7组成,壳体1内径为600mm。其中:壳体1底部为冷热介质入口3,顶部为冷热介质出口2,口径均为200mm;壳体1上端设有物料入口4,下端设有物料出口6,口径均为300mm;壳体内设有化学惰性材料FEP、PFA、PTFA或PVDF制成的换热毛细管束7,换热毛细管束通过折流板8固定在壳体1内,折流板采用PP材料制作并焊接在壳体内,每层折流板之间距离为40~200mm,壳体下端距壳体底部20~100mm处设有溢流口5。
与传统管壳式换热器相比,本实用新型与槽内溶液的接触面积更大、管壁更薄、材料摩擦系数更小,因而其热传导性能更加优异、热传导的速度更快,总传热系数可达350W/m2K,其耐腐蚀性更强,具有广泛的市场前景。
以上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案。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的描述只是说明了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范围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南新紫继换热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湖南新紫继换热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192523.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热回收套管换热器
- 下一篇:一种多棒热剪炉上的新型传动装置